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徐公持研究员撰写的《魏晋文学史》,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一种,是徐先生十年磨一剑打造出来的断代文学史精品。全书分三国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三编,每编都用数十章篇幅详细全面地勾勒该时期主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书稿内容全面,材料丰富翔实,分析细腻深入,评价客观公允,称得上是深描魏晋文学发展历史的上乘之作。出版以来广获好评。此次再版,修改了初版的部分文字错误和表达不妥之处,书稿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南北朝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通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上起刘宋,下迄隋代,共分为27章,对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各体文学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本书两位作者曹道衡、沈玉成先生,均是这个领域的著名专家,著述丰厚,蜚声海内外。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文同、唐庚等人的文艺思想的个案分析为第二部分,重点讨论这些作家的文艺思想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附录收作者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关于巴蜀文艺的毕业论文题目和摘要。该书
中古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了王瑶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三个高峰,《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辑录的就是后两个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巴金小说以及五四时期散文、现代文学民族风格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的论述带有时代印记,同时也能从中看到王瑶先生追求学术研究学科化的努力。王瑶先生透过丰富、复杂的文学史现象,在整体性的视角和学科生成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探寻文学史发展的过程和它的规律性,其精神和方法,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具有"典范的意义"。
这本书由洪子诚先生在北大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讲课的主题是关于“当代文学”的“发生”。 “当代文学”常被看作因政权更迭、时代变迁而自然产生。这种对问题和现象的“平面化”处理,引开了我们对许多矛盾、裂缝的注意。在本书中,作者将“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看作中国左翼文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演化。由此引出了作者对中国左翼文学在当代命运的讨论:这一具有“先锋”意味,曾一度表现了相当的活力的文学,是怎样走向“制度化”的?它的经验,它曾有过的以粗糙、不和谐去抵抗“腐败”的努力,是否还是一种不应忘却的遗
本书以“两晋文学版图演变研究”为论题,旨在重点探讨以下两大论题:一是两晋文学版图的演变轨迹与规律;二是两晋文学版图演变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前者是本书的主体所在,后者是对前者的总结和升华。
本书是中国文学启蒙和普及的必读经典,流传近百年影响不衰。本书为郑振铎先生代表作《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内容精粹,上起商代中叶,下迄晚清,介绍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重要文体的重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批评专著和重要批评家,还兼及史学、哲学、古籍版本学等,对中国历代文学的发展流变作了系统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充分体现了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史观,是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素养的理想读本。
《十九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是作者早期成名作,原题为《悲壮的沉落》,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必读书目。本书对1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进行了宏观上的观照和具体层面的梳理剖析,既描述了文学思潮嬗变的渊源与影响,又概括了文学各体裁的时代特征,如16-19世纪中国文化与文学思潮的变动、鸦片战争诗潮、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集团文学异同、19世纪小说创作趋向,以及诗文论争等,切中肯綮,宏微具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有地域文学存在,就必然有地域(区域)文学史的存在价值。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而富有个性的地方文化与文学。《泰州文学史简编》是一部地方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成果,也是一部地方文学与文化演进史的初步总结。它勾勒了从远古到唐,从宋元到明清,从近现代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泰州文学的脉络、渊源,介绍和评述了泰州历史作家在地域视野下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趋向、审美风格和乡园特色,探索了泰州文学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文学与时代变迁、文学与社会风貌、文学与民
本书为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左翼文学和翻译文学研究的成果。本书聚焦左翼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对左翼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传播与接受、评价与意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其中上编对阳瀚笙、蒋光慈、丁玲等作家展开专题研究,分析了左翼文学的不同发展面向及其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密切历史关联,而下编重点关注左翼文艺思潮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鲁迅等左翼作家对俄苏文学作品与理论的译介与接受。全书积极运用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的观点、材料与研究方法,探究左翼文学创作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