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国家和全球两个尺度构建了系统的铝的物质流分析框架,研究了铝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源与汇和全生命周期流动路径,探索了铝的物质流动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探讨了铝存量和流量变化及其驱动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和情景,提出了促进我国和全球铝工业节能减排、实现铝工业碳中和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书结合长庆油田安眼平台的实践经验,剖析了长庆油田在质量(Q)、健康(H)、安全(S)和环境(E)监管方面的信息化革新与实践,阐述了QHSE监管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展现了信息化监管在提升生产安全、环保监控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总结了长庆油田在QHSE监管信息化方面的既有经验,并对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本书主要面向企业管理者、研究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助力其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监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本书在阐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及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成长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后,对数字经济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升级与高质量成长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构建出数字经济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升级与高质量成长的综合网络模型分析其作用机理,并从产业基础能力、创新驱动能力、两化基础能力、质效提升能力、绿色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空间测度指标体系,通过时空极差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科夫链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升级能力、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变趋势进行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光伏行业数十年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的纪实性著作。20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取得了光伏产业的全球领先优势。直到21世纪初期,中国光伏行业还面临着“三头在外”的窘境——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而发展到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光伏制造业规模*大、装机容量规模*大的国家,光伏行业也成为中国全产业链国产化水平*高的行业之一、中国崛起速度*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本书以行业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为故
本书对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储与储能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及经验启示、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及补贴效率、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收支平衡、补贴退减下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效益等展开深入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对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要电力能源供给方式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以智能化、电动化为重要特征的“新四化”趋势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也使各类汽车芯片的需求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芯片行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我国是车规级芯片需求**的市场,但绝大多数芯片需要依赖进口。车规级芯片对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要求较高,随之带来行业的资金壁垒、技术壁垒、人才壁垒进一步提高,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关注焦点之一。本书是国内迄今为止相当全面、系统介绍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相关标
本书对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为更好地认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和前景提供参照;对当前不同动力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从能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时间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芯片、电池、电机、底盘等技术竞争重点进行了分析;对价格、国际市场、高端市场开拓、网络营销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氢能源等其他动力形式的汽车进行了展望。回顾百余年来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了燃油汽车的制高点。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芯片、激光雷达、自动辅助驾驶等成为新的技术标签,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书以组织管理系统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着重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问题,通过采取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了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作用路径和实施策略等,并且通过案例分析描述了具体实践中协同创新模式作用发挥和选择的具体做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如下四部分:(1)为解答“是什么”问题,本书根据组织管理系统理论,揭示了协同创新模式的本质,并以主体间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协同创新模式形成逻辑、场域等,提出了三种代表性协同创新模式,分别是核心依托型协同模
本书以制造业平台企业嵌入多层次组织网络为研究点,从平台网络、集群网络、外部网络三个层面讨论了集群创业在不同层面。上的创业行为、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协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典型案例为剖面,腹杂网络多层线性分析方法,构建多层次组织网络下的集群创业仿真模型,提出相应的网络优化治理对策,为激活微观主体创业活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企业的跟踪调研,通过严密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演绎,提出了制造业平台企业创
本书研究了2016年以来国内制造业企业为突破发达国家“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而实施海外并购整合的市场机制与政策路径。既适用于跨国并购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决策参考及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中国制造业尽管规模发展迅速,但普遍缺乏关键技术创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大而不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