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之前曾断断续续地当了多年小官,归隐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会贤达,文坛上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诗风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时尚。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从隐逸诗人之宗一变而为东晋之忠臣和遗民,一位传统政治道德的标兵。
本书在两卷十二章的篇幅里,以诗文补史,讲述陶渊明反复出仕、反复归隐的人生轨迹,分析其思想的庞杂性、委运任化的人生哲学,以期还原出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切近历史真实的陶渊明。只有把陶渊明请下神坛,而我们自己则站起来平视这位大诗人,才能看清他的优
本书精选五位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煜、李清照与辛弃疾,用“生平”为线索,择“名句”做串联,以诗做履,将诗词解读和诗人生平相结合,解析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和情感底蕴,体悟古诗词的意象与文字之美,在字里行间回望中国人的传统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蕴。日月若流,诗卷依旧。
“蹉跎岁月似梦烟,人生六十弹指间”,《甲子往事》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从孩提时代到退休为止苦难奋进60年的足迹,是其对不同人生发展阶段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一个侧记。全书共分十篇,既有作者对苦难天真的儿时生活的温润回忆,也有作者对艰苦拼搏、砥砺奋进的学生时代的真情回望;既有作者对秘书工作、对36年建设银行大变局的深切体悟,也有作者对父母和亲友的无尽思念。崇高的家国情怀与伟大的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动、共鸣、勇气和干劲儿。
沙元炳是如皋近代化的第一人、奠基者、集大成者,他一生兴教育、办实业,热心于家乡的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医学和其他事业;他全力支持张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如皋的近代化也成为张謇领导下南通地区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元炳先生年谱》依据沙元炳的《志颐堂诗文集》等著述以及其他史籍资料考订编次而成,尽可能详尽地汇总了沙元炳先生一生行谊,用编年体裁,按年、月顺序记载了沙元炳生平事迹并附录佐证资料、补充说明以供参考,可以当做研究沙元炳的工具书。
卢伟如,一九一九年十月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新圩镇约场村。一九三七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一九四一年在著名的抢救香港文化人士的“秘密大营救”中任惠州秘密联络站站长。一九四二年加入东江纵队,任大队政治委员、支队长、江南指挥部指挥员等职。一九四六年六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调至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三纵,先后任步兵副团长、炮兵团长,参加了许昌、开封、洛阳、济南攻坚战以及淮海、渡江、舟山等战役。一九五一年任华东第三炮校训练部部长。一九五二年赴朝
本书以东方智谋为题,收录的中国历代诸多谋略家、智者先贤,不是指会耍小聪明的人,而是指那些出谋划策、能谋善断、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政治家。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合集。中国古代士人中有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却不屑于寻章摘句,吟诗弄文;他们热衷于成就一番安邦治国大业,却必须择良木而栖,寻良主而仕。他们就是古代各位明主身边的智囊人士。本书所立传的历代智囊人士39人,大都活跃于社会动荡、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在风云激荡的社会大舞台上,做过翻天覆地的大事业。本书展现给读者的,除了这些历史智囊
本书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英模人物,厘清英模人物的时代演进轨迹、演进特征,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英模人物演进进行图景化呈现。运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比较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结合问卷访谈,对当代社会不同群体的英模认可度予以考察,在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英模人物塑造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英模塑造进行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审思,对现有英模塑造机制作出评述,探索英模人物塑造如何适应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范式转换和机制创新。
本书以风度风华风骨风流分类,以生动浅显的笔触向读者讲述了顾毓琇、周有光、高士其、周培源、蒋光慈、梅汝璈、张岱年等二十多位出生于19001909年之间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生平、学识、才情、智慧、道德和担当,启迪读者如何做好人生选择,如何实现人生理想。
本书以丰赡翔实的史料,清新明快的语言,生动流畅的文字,带读者走进大唐“开元盛世”创立者唐玄宗李隆基的政治生涯和情感生活之中。通过大量的史料记载,充分体现了李隆基非凡的政治才能,强硬的治国手腕,以及人性中的错综复杂:唐隆政变的禁军杀戮,日屠三子的恩断义绝,股肱之臣的以忠被罪,以及与东宫太子的勾心斗角,与宫闱女人的缠绵悱恻,朝歌暮弦。一场猝不及防的安史之乱的爆发,将李隆基、李亨父子同时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无力回天的李隆基弃长安奔蜀避乱。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哗变,诛杀宰相杨国忠,缢杀贵妃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