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对“现象”的具体研究时,本书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对“规则”的关注。作为一本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家的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多项基本制度,涉及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传播与政策制定等重要情境,并讨论了政党、选民与利益集团等关键行动者。通过对政府与政治领域中关键结构、情境与行动者的全面论述,作者绘制了关于政治的规则图景。同时,还对政治学关键概念与基本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为读者对“规则”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书呈现了跨越地理和文化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故事,也是一个因发展导致不平等,不平等又促进平等,不断循环往复的故事。
这一点,在繁荣与平等已成对立之势的今日美国尤为突出:少部分人得以大展拳脚,但多数人仍在奋力挣扎。当把全世界视作一个整体时,我们同样看到如此规律:在一部分人从贫困、物质匮乏、疾病及死亡之中逃脱时,另一部分人则继续被留在这些旋涡中。
发展导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却时常有益于发展,比如它会为后进者指明发展方向,或者
本书介绍了政策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体系。全书通过具体的政策问题,介绍了政策建模与计算的具体方法及技巧。在方法学内容方面包括CGE方法、控制论方法、非数值计算方法、博弈论方法,以及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政策内容涉及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区域政策、能源政策和环境政策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诉诸“民族区域治理理论”、“民族-国家建构理论”、“政治体系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工具。一是从总体宏观的格局来思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必要、何以紧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的问题。二是从中观、微观的视域探寻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历史演进、现状剖析、成效经验、问题不足、路径优化。其中,运用实地调查获得的经验资料,总结民族自治地方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弄清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从管理学、社会学与人口学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流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群体分异问题及其包容性治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本书比较系统的分析乡城流动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居住、就业与社会融入分异等流动人口城市化问题本质,构建“流动人口群体分异问题”的研究框架。依据研究框架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分异这一问题展开纵向时序演进(包含共性特点)与阶段化差异发展(包含变化特点)的实证研究。以包容性治理理论为视角,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对制度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政府、流动人口、市场等的主体系等因素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第二章主要探讨数字时代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章主要探讨云计算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主要探讨大数据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第五章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第六章主要探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
在封建晚期的俄国历史上,乌拉尔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该地区早在15~17世纪即被俄国人民开发,18世纪成为俄国冶金中心,诞生了规模庞大的采矿业,俄国相当大一部分的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于此。该书探讨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国乌拉尔的主要劳动者、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附属农民、工匠和工人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影响这些思想形成的条件,并介绍了乌拉尔劳动者参加17世纪末至18世纪政治运动和宗教运动的情况,尤其是俄国分裂派教徒在农民战争和反封建斗争中的角色。俄国早期无产阶级的一些斗争策略、思想特征以及
本书对多源流理论、间断均衡理论;倡导联盟理论等进行了概述,并论述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民主式政策设计理论、政策创新与扩散理论、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中话语理论、叙事式政策框架以及政策过程的前沿理论。该书对政策过程理论的起源、路径和演进、多源流框架、间断—均衡理论、倡导联盟理论等做了研究分析与概括,具体研究分析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行动者中心制度主义、倡导联盟框架、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叙事式政策框架、政策创新与扩散框架等前沿理论,并做了理论展望。
在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 努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