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是我国元代著名思想家,他通过教学和著述,对于理学在北方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著述颇丰,有《静修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流传于世;且影响深远,《宋元学案》将其与许衡、吴澄并称为元代三大儒,他的家乡容城将其与明代杨继盛、明清之际的孙奇逢并称为“容城三贤”。本书以刘因的身世、时代环境和理学发展的情势为背景,以刘因的诗文为依据,对刘因的哲学、史学、经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抉发其内涵,梳理其脉络,展现了刘因的主要生平事迹与思想,并给予了客观扼要的评价。
本书以明末清初理学文本与话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以更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新的研究议题与视角,探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与转型。从儒者的生死观、工夫论、舜的圣人形象、孝行与家礼、夫妇之伦、人性论等主题,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如何在历史发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与转化,建构一个能兼顾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群人伦,能对治晚明学风之弊,并在日用人伦中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本书乃程门弟子所记二程先生日常讲学语录。全书既详述了二程先生的生平学行,又以天理为本,将二程成圣之学分解为四个阶段:明天理、体天理、循天理与合天理,为读者指示了一条由凡即圣的修身进程。
本书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来颇有争议的司马光哲学文本,以中和范畴为统领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重构与新的诠释。通过对北宋儒学发展多元路径的考察,发掘出司马光崇尚荀扬的独特为学进路。作者基于儒家内圣与外王之道的理论贯通和中和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发掘出司马光以《潜虚》为纲,以气为基点,以中和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特点,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揭示其气体中和天人衡中以中为念王霸并行等理论追求。
本书系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吴根友 万百安 主编)之一。
规范伦理学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人有道德。所以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我为什么应该有道德这个利己主义者提出的问题,意为我有道德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我有什么理由应该有道德。这个问题的早形式是柏拉图的我为什么应该有正义,而正义是一种美德,因此,这个问题在柏拉图那里问的是我为什么应该成为具有正义这种美德的人。只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义务论和后果论伦理学开始占主导地位
这套由国学大师孙毓修撰写的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共有十五位人物:苏秦、信陵君、张良、马援、班超、诸葛亮、陶渊明、玄奘、郭子仪、司马光、苏东坡、岳飞、朱子、文天祥、王阳明。每册先叙述名人的生平事迹,后加以作者的评论,根据时事,启发青少年,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成就健全人格。 孙毓修先生用文言文写作,语言凝练,文笔流畅,保持了中国传统作史传的鲜明特色。记事简明,议论正大正是这套书的特色,作者的评论客观、宏富,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指明如何学习书中人物的优良品质,也指出了人物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