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万历十八年刘世节刻本、崇祯壬申陈懋德刻本。入清则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四年本、道光十五年本等。本书以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为底本,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学派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编辑出版,所选论文深入挖掘泰州学派思想内涵,分析其源流与特性,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泰州学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学派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更好推动泰州学派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书是泰州学派研究第二辑,包括泰州学派整体研究、王艮专题、泰州学派人物研究等内容。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学派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编辑出版,所选论文深入挖掘泰州学派思想内涵,分析其源流与特性,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泰州学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学派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更好推动泰州学派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极为复杂的时期,明清儒学转向正是这一思想鼎革阶段的主旋律。就明清儒学转向而言,既立足阳明心学传统,又深涉考据学与佛、道之学的泰州学派后劲焦竑,无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人物。本书从心学、考据学与三教观入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焦竑之学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揭示了焦竑之学的智识化特色。进而,以焦竑为坐标,对明代以及清代前中期的义理学、考据学和三教观进行梳理,提出了以焦竑为明清儒学转向之核心的观点。
刘蕺山之学是在坚持阳明学“心即理”的心学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摄明初以来所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学形态。“本体与工夫”是蕺山之学的基本架构。蕺山的性体论主要涉及理气合一论、性情合一论、喜怒哀乐相配说等内容;蕺山的心体论主要涉及诚意新论及与之相关的意念之辨、思念之辨、知论等内容。蕺山工夫论有两大特色:“立定未发作工夫”和“重视勘验”,二者均在《人谱》中得以集中展现。蕺山之学在性体、心体、工夫这三个层面上,都将阳明心学推向极致。尽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蕺山之学仍存在着
王阳明先生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成就其传奇一生的阳明心学,五百多年来为无数豪杰人物提供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但是,对阳明心学微奥的把握却并非易事。所以,很多心学修习者常有“不得其门而入”的困惑。 本书极富创见,从三个角度透彻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奥秘”,将引领你参悟这“千载绝学”的玄机。
该书共九章,系统地疏理了泰州学案序的内在逻辑,考察了泰州学派的历时特点,全面分析了泰州学派盟主及主要成员的思想内涵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本书认为,王艮倡学立派的目的在于将儒学从经生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以闾阎百姓易晓的形式,使儒家思想成为百姓自我陶冶精神、成德修为的内在动力。王艮将原本为经生文士所独擅,变而为人人共明共成之学。泰州学派(尤其是前期)主要以庶民为论学对象,决定了其论学的方法多为随机指点,即事明道。泰州学派回到儒学的立教之本,以敦化民俗,启导民众心性自觉,实现自我成德之
《王学研究》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围绕阳明学研究,征集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汇集阳明学最新研究成果。本辑是第十一辑,有四个栏目:王阳明思想研究、阳明学与区域文化研究、阳明学比较研究、阳明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王学研究》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阳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这套由国学大师孙毓修撰写的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共有十五位人物:苏秦、信陵君、张良、马援、班超、诸葛亮、陶渊明、玄奘、郭子仪、司马光、苏东坡、岳飞、朱子、文天祥、王阳明。每册先叙述名人的生平事迹,后加以作者的评论,根据时事,启发青少年,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成就健全人格。 孙毓修先生用文言文写作,语言凝练,文笔流畅,保持了中国传统作史传的鲜明特色。记事简明,议论正大正是这套书的特色,作者的评论客观、宏富,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指明如何学习书中人物的优良品质,也指出了人物的不足之处,对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