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具才华而又富争议的重要作家,贡献有《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等众多优秀作品。本书尝试全面把握路翎创作历程和各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探究作家生平与作品间的复杂联系,并探讨时代语境与作家活动时空的关联。以“落后书写”为核心论题,作者摆脱了“进步/落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集体/个人”等二元对立的论述框架,认为此疆彼界之间的“斜线地带”才是路翎创作所坐落的真实位置。路翎具有浓烈的创作个性,致力于描写“痛苦”“欢乐”“追求”与“梦想”,他关注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里的追寻与
本书主要研究春秋时期周、鲁、齐的98个世族作家,涵盖王族、公族、家族、士族等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173位世族作家,逐一考证其族属、世系、事略暨文学创作活动,从王室、同姓公室、异姓公室不同侧面展示春秋时期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 本书将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结合进行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空间重南轻北、研究时间重末轻初、研究视域缺乏全面性、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的弊端。在研究过程中,力求改变世族研究与文学研究脱节的现象,从世族与文学研究结合视角,将触角深入到家族宗这一宗法制社会构成基本元素中,在全面钩稽考
陈三立和陈寅恪研究一直是学界热门,史学界与文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书作者通过认真研读陈氏著作及与之相关联的同时代文人著作,拜谒庐山陈寅恪墓,重新感受、领悟墓碑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内涵,激情著文,从而将陈寅恪的心灵世界、思想价值、文学价值、精神遗产及其在现代学术体系建设中的学术贡献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其中“陈三立诗文创作”与“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与文学研究”等专题,都结合了人物生平、时代风气和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阐释。尤其把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实践者与播种人,
本书共分7章,以卢藏用《陈子昂集序》、《陈氏别传》的分合问题为切入点,对《隋书·经籍志》别集类著录常见“录一卷”的性质进行释证,并以杜甫集为样本,提出诗题、题注来源于先唐诗文篇序以及并载义例导源于二曹集这两个观点。在对唐代前后家集性质、文献特点、保存方式进行考证的基础上,结合《文选》五臣注、钱锺书《管锥编》等典籍,对“家集讳其名”这一义例特点进行研究。
此书是一本个人自选集。
全书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宋代文学简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宋代词学的研究。书中分析了宋代作家的代表作品,是对作者三十年硏究成果较为全面的展示,也是全书论学的一个集中点。二是博文论学,是作者对自己知识积累与学术思考的比较广泛的检阅,收录了其2009 年到2014 年的博客文章。三是研余笔记,收录了作者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读书笔记,可为后学提供示范和参考。第四部分是韵语掬存,是作者的旧体诗词和对联创作。
本书讲述了云中漫步或退而却步、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等内容。
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文学正变得越来越不“严肃”。 《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评论界获得不俗反响、又拥有广泛读者的“严肃小说”,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方法和元素;反过来,雷蒙德·钱德勒、厄休拉·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等 “类型小说”作家,似乎也正在挣脱其固有的标签,被迎入“严肃文学”的万神殿。 如何面对“严肃”与“类型”的这种交融?它是象征着娱乐文化入侵文学,还是代表着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
本书共分四辑,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文艺现象观察以及学术动向评议等不同角度,汇集了作者关于当代文艺问题的思考,其中既有对现实主义理论及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涉及对刘继明、张承志、孙甘露等著名作家创作的评论。作者密切关注当代文艺创作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探究作品在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一方面呈现社会历史背景如何影响文艺创作,另一方面则思考艺术家如何通过想象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做出回应。
本书收录60多篇文章.分为“综合评论”“文学评论”“美术书法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和“影视音乐评论”等5个专题,是作者对新时代以来文艺理论发展、文艺创作实践尤其是湖南文学艺术创作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第一辑)》共分为“主编寄语”“方法论”“学者论”“要籍叙录”“成果总目”“学术动态”等几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