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专为本土创作者研发的故事课实训体系。
在长年一线编剧与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刘丽朵老师深谙中国故事工业的规则和需求,也了解国内创作者的瓶颈和困惑,旨在通过这本书,以行内人的见解,把新手拉进故事大门,并推至大众消费者的面前。
这套相当硬核的课程将如禅宗般直截心源,疾风骤雨般地把素人一举拉进故事的大门7节主课环环相扣,原创性地提出了适应国人思维的故事创作方案;14项作业围绕主课,犹如细致的针脚,把理论缝合在笔端,只要认真完成,就能
本书以宗璞作品为研究内容,包括宗璞前期、中期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宗璞作品的美学精神,以及《野葫芦引》的叙事分析和宗璞创作的晚期风格等形式与意义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以宗璞前期、中期五个中短篇小说为切入点,探讨了1956年末到1970年代末宗璞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第二章通过对宗璞创作的人物与主题的分析,揭示出她创作的心理原型,即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第三章结合语言学方法,具体到声韵、格律的阐释,纵深探究宗璞创作的美学精神与文学风格。第四章、第五章,对《野葫芦引》四记进行整体
本教材针对普洱学院人文学院2021版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订,主编李祖军现就职于普洱学院,担任普洱学院副院长职务,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研究》,本书为作者的第2本图书。本书遵循时间顺序与主题并行的原则,既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轨迹进行编排,又围绕特定的文学话题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全书共四章,第一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及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二、三、四章则按照小说创作、诗歌创
土地革命(包括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革命实践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推动了历史进程。由于它采取的是暴风骤雨而非和风细雨的方式,伴随巨大历史变革的不仅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代价。具体到个体的人和家庭,境遇有别,感受不同;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文学叙事文本,其聚焦对象、叙事策略和价值立场差异很大。 本书借鉴知识社会学理论,运用互文性方法,让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就一些关键问题展开“对话”,使读者兼听多面之词,以求最大限度接近历史本体和真相全貌,接近真理,公正评价相关作品。
本书属于“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本书将研究对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按照文学类别分为四类:诗词、散文、戏剧与小说,其中,古典诗词的翻译、传播极为典型:译史长、译本多、译者身份多元、译风迥异,是本书的重点,因此将诗词的翻译单列一篇,分为四章:“《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元明清诗词散曲”的翻译与传播概览;其余三个类别的翻译合为第二篇,共三章,包括古典散文、古典戏剧与古典小说的翻译与传播。第三篇则在第一、二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
`
文学家何其芳曾这样描绘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情形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知识青年之所以怀揣梦想、克服艰险,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是因为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在这一信念的背后,是左翼进步思想对青年的浸润和影响。应该看到,在国民党治下,左翼进步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复杂曲折的,正因如此,其结果才更值得珍视。本书以1927-1937年间北京的左翼进步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小报中的左翼思想表达、青年人的左翼行为呈现和高校中左翼
《涉度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是《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的续篇,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与作品(论及张洁、宗璞、谌容、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池莉等十余位作家),在微观的文本细读和宏观的语境分析之间寻求平衡,突出这一时期世界语境内的中国经验和女性生命经验的独特表达,呈现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以及多位女作家寻求超越
经过多年的创新和探索,浙江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不仅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家,而且在组织发展、产业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成了独一无二的组织样本。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与南派三叔、蒋胜男等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以及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等行业组织者、咪咕等产业平台的负责人展开对话。浙江网络文学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代表,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书通过对作家和组织者的深度访谈,旨在总结经验,提供借鉴。
本书多维度探讨老舍与文化的关系。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看对民族化的追寻;从与外国文化,观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与五四新文化,探对新传统的承继发展;从文化接受与创作,掘其超越创新。以此彰显老舍作为文化型作家的价值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