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里的中国》(中英双语视频书)基于北方民族大学张玫教授团队“北方民族大学华韵文化双语传播社”“国家民委‘道中华’双语传播工作室”发布的系列原创视频作品。本书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和中英文纸质文本有机融合,产品形态包括有形固化物(即纸质书)和无形资源库(即配套视频),实现了“书中有视频,视频印书中”,通过中英双语,分享诗词里的中国、节气里的中国、节日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四大板块作品,展现华韵之美,并配有诵读、展演视频辅助学习和理解。
本书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经略贯穿了从三皇五帝至隋末的历史,并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解读。主要内容撰写以《纲鉴易知录》为纲纪,以《资治通鉴》为辅助,而诸多人物生平、家族兴衰等历史细节又参阅《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正史。全书重在品察个人安身立命与家国兴衰之理。
本书以《邂逅清朝的杂合空间》《文化挪用的框架:现代早期欧洲和中国陈列的异域艺术品拉斯康》《邂逅西洋锦:18世纪清朝的欧洲丝绸》《亨利·贝尔坦和18世纪晚期中法图画贸易》《植物之旅:中国帝苑与海西花草》《19世纪广州园林与中外植物贸易》等十余篇论文,讨论了视觉文化框架下,中国与欧洲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的相遇。
本书主要探讨了在中国文化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首先,本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并从相关理论出发,构造了文化影响企业决策的基本逻辑框架。其次,本书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现状。最后,本书从集体主义文化和社会信任文化入手,基于企业在慈善捐赠和整体社会责任履行的表现,深入探究了文化对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
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本书深刻探讨了当代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全面涵盖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基础、冲突与融合、数字化时代、社会参与、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揭示了文化保护与创新之间微妙的平衡,以及数字化时代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影响。本书还探讨了公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并且从社区参与、公众参与、社会团体等不同角度,带领读者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多元面貌。最后,本书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为研究者深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天妤”是首个文化出海的国风虚拟数字人她从壁画中来,千余年后重返人间,游历各地,收集碎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现盛世华彩。2022年4月22日上线以来,通过精心打造的《千壁寻踪》系列短剧,天妤以收集壁画碎片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短视频演绎。本书整理其相关内容,用天妤讲述中国传统文化 。
本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王学典先生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展开的对话成果的集成。本书分为“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两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赓续传统为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论述谈起,集中表达了两位名家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的最新思考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