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逸事》是一部发掘、介绍、推广黎川古代历史文化的文史类图书。全书共45篇18万字,以黎川传统民俗、文化世家、传统村落、历代名贤为主要内容,时间跨度从宋代到晚清。作者通过大量挖掘地方志书和家族家谱、文人撰述、学者论述,广搜黎川古代名贤生活、治学、从政的逸事,从中提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素材撰写成文。书中既有勤政廉政的治政典范,也有苦读诗书教书育人的名儒,又有忠厚友爱的乡村公益乡贤,更有古黎川享誉闽赣的风光景致。本书资料来源广泛,题材新颖独特,引用严谨求实,语言通俗易懂,所写
本书通过对江西石城县乡村遗留下来的标语的观察,通过查找史料,以走读的方式写出中央苏区在古村落里留下的印迹,反映出乡村振兴给古村带来的新变化。具体内容包括:“风展红旗如画”;“土豪家的谷子不要钱,发给贫民!”;“上前敌打仗,不替军阀当炮灰”;“工农兵联合起来”;“千年封建都打垮,今天穷人有了家”;“三期战争获全胜,胜利原因要记清”等。
本书与《成都旧事》为姐妹篇。本书披露了四川历史上少为人知的谜团和奇事,介绍了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并配有多幅珍藏老照片,图文并茂,文史结合,严谨而又不失趣味,展现充满魅力的巴蜀文化。
本书为《四川旧事》的姊妹篇。成都,这座承载了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遗产的中国名城,其发展历程沉淀了千年的风华。《成都旧事》一书揭开了城市记忆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探索那些鲜为人知或接近遗失的历史篇章。其中包括城池布局的变迁、今已消逝的古迹、昔日成都居民的新年风俗,以及在青羊宫举办的赫赫有名的武林大会等内容。书中还叙述了成都的历史掌故和趣闻逸事,如历代建立王朝的君主、晚清时期的奇人傅崇榘等,并通过一系列宝贵的旧时摄影作品,将成都往昔的城市面貌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高鼻子、凹眼睛、白皮肤,讲英语,整个神情面貌都是地道的西方人。一群生活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却有一个个地道的中文名字。从清朝末年到1950年前后的近百年间,有上千的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西方人士来到中国西南地区……
我不断地沉浸在那些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历史往事中。那些漶漫不清的字迹、泛黄发白的照片,在脑海里串联起来,鲜活起来,最后被定格成影像,剪贴成画卷,幻化成文字……谨以此书,敬献给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臻善治理,关乎大学学术特质的永恒坚守,关乎大学组织的变革发展,关乎大学内部学术组织体系“学术生态力”的有效激发。“双一流”背景下推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治理是其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选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隐喻,尝试建构面向激活“学术生态力”的组织整合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建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结构、功能及演替的应然样态,审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的实然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探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化解这些问题的相关机制和策略。本选题力求在
民国奇书。一部湘西王的高原生死记,一代人杰的旷世绝恋,一百年前西藏的真实记录。本书约18万字,写于1936年,1938年出版,后由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发现和推广,并做细致校注,是“湘西王”陈渠珍1909—1912年在西藏的历险记录,讲述了他与藏族女子西原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记录了记百余年前藏地风云事件和人文习俗。陈渠珍,民国时期因独占湘西而被称为“湘西王”,贺龙曾是他的部下,沈从文做过他的书记。他与民国总理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1909年,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地方向清廷求援,驻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够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
城市环境史是中国环境史研究亟待深耕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借鉴西方城市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黄泛区典型受灾城市开封为案例进行具体实践。立足于黄河泛滥的历史背景,围绕人群社会对灾害的处理活动,通过对因河患引起的城市形态、迁城之议,因河患兴起的镇河铁犀、大禹庙等的专题研究,探讨黄河泛滥环境下城市发展的变化过程,凸显不同人群处理黄泛灾害的思想观念,展现“城市-人群-黄河”三者之间不断斗争与适应的互动过程,厘清人群社会在创建人居环境时的家园营造史及营造经验。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综合集刊,服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语言文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收录的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各二级学科的内容,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等)、文献学等,此外还有书评等内容。主要刊登中国语言、文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