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一种典型的乡村聚落,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推动传统村落乃至乡村地区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本书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旅游管理、文化管理等学科的理论,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北京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本书通过对清代贵州黔东南地区一个以木材种植与采运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少数民族村寨加池的描述与讨论,揭示了加池寨以房族为核心的村落社会生活样态。通过官私文献的运用,详细探讨房族在自身发展、村落内部、村落之间及区域社会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以加池寨为代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特色的房族发展模式、样态及房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关注和探索,不仅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具地方性特色的宗族个案,也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
鸭池河为乌江流域之一段,地处贵州中部,位于贵阳市清镇市。河水穿山东行,劈出峡谷天险。河上建有东风电站大坝,将河水一分两段,高峡出平湖,紧靠东风电站下面便是鸭池河老街。全书分为红色足迹、光辉岁月、历史传闻、风土人情、特产美食五个篇章,记述了鸭池河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人文风情,随着岁月的脚步,它已凝聚成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本书征引材料可靠,条理清晰,叙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地方史价值,亦对中国革命史的宏大叙事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
本书原版是1921年出版的英文《上海史》,为较早研究上海的论著。这本书中文在2020年之前一直未见出版,不利于学术和文化研究。全书内容截止1900年,主要叙述了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公共租界的发展变化,综合性论述租界的历史、政治、商业等诸方面。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对中西方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论述了从租界开始到1850年代的政治、商业和社会生活。下册分门别类,细述了与租界区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如法庭、海关、医院、消防队等等。虽然出版已有百年历史,但本书以其详实、鲜活的记载,为
本书收录16篇学术论文,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回顾上海的历史, 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回答上海从哪里来? 为什么是上海? 用扎实的档案文献和史料考证, 呈现上海丰厚的历史底蕴。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编, 主要是汇集上海史研究的最新论文及介绍有关上海史研究的学人、会议、新书信息。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作者用“异域之眼”,经实地踏察,以翔实、丰赡的史料和严谨的信史,从远古、、强吴、古城、文武、书法、园林、昆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苏州西部丘陵山区万年以来这方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核心江南”“天堂中的天堂”的奇观异境,打开了一扇让世界读懂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最美窗口”,显现出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魅力,并揭示出心灵的归宿——“小康后”时代的“核心江南”,是如何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美好社会”的成功秘诀,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本书为通俗读物,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描述了成都的辉煌历史,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文学和艺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学者,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和生活方式,并配以精美的插图。 本书前六章主要阐述先秦时期的古蜀国文化,第七至十六章分别讲述秦汉、隋唐时期的成都,第十七至二十章讲述宋元明清时期的成都。 多年来,成都被评为最佳旅游目的地,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以其闲适的生活节奏、温润的气候、丰饶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本书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特征
本书以“空间”作为切入点,以城市变迁的历程为线索,探讨有关临清的城市性、现代性等问题。这里的“空间”不仅指涉地理空间或有形空间,也包括社会空间或无形空间,或者说是这些空间的统一。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一个“对话”的平台;通过城市空间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探讨“空间—权力”的关系问题,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权力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与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相结合,进而以各种各样的空间载体或形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实践。进一步来讲
晚清民国时期,不少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纷纷来到上海,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刊专栏文章等,记录他们在这里的经历和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观感。本书即据这些记录选编辑译而成,其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的风貌、在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态、中外交往情形、在沪外侨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等都有生动详实的记录,是一部了解近代上海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