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湖南强省会战略为切入点,旨在研究新时代强省会战略的相关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强省会战略的出场逻辑以及相关重大问题,接着分析了湖南强省会战略实施的背景意义、现实基础与总体构想,接着从强功能、强实体、强消费、强服务、强平台、强业态、强创新、强人才、强治理、强文化等十个方面,将长沙与2021年GDP排名前十位的省会城市进行全方位实证比较,找出省会长沙发展的优势、短板与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此项研究成果将为当前湖南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提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廖东声,汉族,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中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十百”层次学术类人才,广西民族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国别研究基地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广西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重大课题3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本书以专题形式,研究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时局下的中国经济状况,对历史问题进行省思与总结。全书分五编,共16篇文章:第一编“大萧条与中国金融业”,分述大萧条阴影下的中国人寿保险业、1912—1937年中国境内中外银行的倒闭与重组、民国时期银钱业规模估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二编“抗战初期与中国经济”,分述上海在全面抗战前的经济结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长江一带城市的煤荒、1931—1936年大萧条背景下的华商棉纺织工业、近代中国的行业集中度与卡特尔组织;第三编“租界问题研究”,分述近代上海公共
本书从储蓄、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劳动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养老保障、生育政策调整与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系统研究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并提出开拓未来人口红利、保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全书共分十一章,相关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现状、发展趋势、基本征以及形成原因;第三章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第四章考察了人
本书聚焦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家庭财富积累机制,从数量效应(储蓄)和价格效应(资本损益)两方面对中国家庭财富积累现状及路径进行分析。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实证研究分析,探究预防性储蓄和房价波动对家庭财富积累的贡献度,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供参照依据。
借助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经验。近年来,发达国家以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内收入分配矛盾激化为由,掀起以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国际经贸规则、对华贸易摩擦和科技封锁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经济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及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冲击。 作为应对,中国政府做出调整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建设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在推动贸易投资多元化、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增强全球治理体系话语权、畅通国内大循环等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距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新形式、新举措,本书从理论基础、合作动因等入手,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制化建设路径,并深入探讨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及其发展前景,以推动“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与多边机制建设。
本书尝试回答的问题是:对于不同制度背景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应当如何开展科创合作?围绕这一问题,本书归纳了一带一路国家科创合作的主要形式,分科创投入、科创环境和科创产出三个维度建构了一带一路国家科创体系评估体系,实现对各国科创政策进行动态追踪。实证分析了影响各国科创产出的主要因素,为提升科创产出提供政策参考。通过分析各大科创强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影响力和比较优势,提出数字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和合作路径,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可行路径,实现普惠和互利,弥合数字鸿沟。
“通过规划引领发展、化解挑战。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发展、实现发展的成功经验。”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历史趋势、掌握历史主动”为主线,探究“五年规划”的理论资源、制度逻辑、总体原则及基本经验。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结合,以世界发展规划“由兴而衰”的根源为问题起点,在时空对比中探求中国“五年规划”的“长青奥秘”;二是“史料”与“评析”结合,“五年规划”的史料文献是研究的基础,重点是对史料做整体性洞察及逻辑
本书稿由江苏省慈善总会和南京大学江苏慈善研究院组织编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和共担社会风险。第三次分配是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 也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共同富裕背景下, 第三次分配不是被动、独自地填补其他分配层次留下的空白, 而是需要更多地通过主动的机制融合来促进其他分配层次内扩、优化以弥合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