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张采用区分适用逻辑,根据不同设施的特征和适用场景建构不同的认定标准。本书通过必需物理设施、必需知识设施和必需数字设施的三分,建构具有整体融贯性的分析框架,以期让必需设施理论在数字时代焕发理论生命力。
本书从劳动合同解除权的基本原理出发,全面介绍了雇主解雇权、雇员辞职权的特点和实践,通过对雇主解雇权的有限限制实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最后是劳动合同解除权行使的后合同义务,在劳动合同效力终止以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未尽事宜需要双方处理。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本书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精神,着力于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生成原因,借鉴域外经验,从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强化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以及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职能方面提出了新见解、新思路,以期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执法和司法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命题提出之后,如何在主体、规范、具体机制等层面予以展开,仍然是待解的难题。此外,共治格局之下私主体如何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法理、经验和路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有关环境法治变迁的新增长点。本书选取私主体这一侧面,通过对环境私主体治理的背景、范畴、类型、结构、建制的铺陈,提供了一个关于环境法治新发展的新领域、新框架。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是蜚声海外的人才基地、咨政成效卓著的高端智库和前言思想荟萃的学术重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1年即被教育部评审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主办的《环境法评论》常设热点专题、理论前沿、实务进展、国际动态、硕博论文集萃、新人新作、会议综述、案例评析、书评等栏目,每期具体栏目设置视当期稿源而定。本辑主要聚焦环境司法实务与理论研究,收录了热点聚焦、理论前沿、环境司法三部分。
本书对损害担责原则的内涵与外延、价值与功能、历史演进与生成逻辑、规范属性与制度化演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且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针对学界对于损害担责原则先前研究倚重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模式的弊端,回归法学规范视野之内,打破公私法界限,通过法学权利(权力)-义务(责任)分析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损害担责原则之“责”是法律义务(第一性义务)与法律责任(第二性义务)耦合的观点,并基于义务进路与责任进路的分野,对损害担责原则的规范属性、法律适用与制度化表达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和探索。
本书选取民事法领域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议题, 即债法领域的破产债务清偿责任和失火民事赔偿责任、物权法领域的坟产习惯权利和水相邻关系、亲属法领域的家长权/亲权和收养制度、继承法领域的已嫁女财产继承权和遗嘱处分财产限制等展开研究。研究表明: 随着外来民法规范在中国作用空间的拓展, 本土固有民事法呈出以下多元衍化路径: 其一, 部分固有民事法的规范要素被新的法律文本所涵纳; 其二, 部分固有民事法通过司法机关之斡旋, 成为民事纠纷解决的重要准据; 其三, 相当部分固有民事法在形式上被旁置后,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为了更好地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上海政法学院从2022年起出版“数字法治评论”系列丛书,每年两卷。丛书内容涵盖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法治、大数据、区块链、5G和人工智能、数字政府、数字法院等数字法治的各个方面。 本书为第
本书通过梳理证券法律体系与金融创新之间协同发展的历史演变脉络,揭示出证券规范分析框架逐渐由公募发行与私募发行的二元界分模式向公募发行与私募发行二元融合模式的转化。进而采用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从公募发行与私募发行二元融合的视角系统分析研究股权众筹的基本原理、运行规则、结构体系和功能作用,在总结我国现行股权众筹法律制度及监管制度运行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和《证券法》修订出发,提出构建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平衡投资者保护与融资效率为目的,由公私二元融合思想为主导
本书围绕税收基本知识、办税业务和税费计算的基本训练三大领域,帮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运用税法的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践,掌握各类税费计算、税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基本具备办税员的工作能力的目的。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项目驱动,实践导向。本书以企业办税员业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相关的税收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理论知识为载体,以操作技术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