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著作。 在新形势下培育并吸引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双一流”高校在这项工作中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本书以四川大学为例,简略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的可能路径,以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两类群体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探索了四川大学在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和积累的相关经验。 本书从两个视角探讨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一是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本部分共分6章:1.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史;2.来华留学教育工作遵循的主要
本书系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丛书之一,是为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编写的案例集。全书通过讲述各专业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代表性人物为国奉献、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本书由文、理、工、医各个专业共计四十余篇专业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的呈现及分析分为“故事呈现”“故事探讨”“原理分析”“学习思考”
本书为学术论文集。本书包括“党建与思政”和“培养与管理”两个部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合理优化学科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责任感和履职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入手,探索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下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以及人才培养主体研究生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模式、课程体系管理改革等多,对国内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行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在综述性梳理我国有关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现状,回顾总结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程和实践,结合国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从法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和性质、内涵、发展规律等学科核心要素着手,系统梳理理论基础内容,阐述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以及二者协同融合的必要性和时代性,多维度分析现阶段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体系建构、提高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通互融等方面,力求多方位、多层次提出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本书通过对文化治理理论和教育学概念的解构与分析,对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大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帮助读者深刻把握中国当代的文化发展进程,从而在新时代不断夯实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上的文化强国基础。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治理可以依赖的路径进行分类与剖析,本书厘清了主体间性这一教育哲学概念在思政教学与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与意义,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相关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关建言献策。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化思政教育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核心,打造两个“良师”团队。一方面邀请有教学经验的良师做引航者,引导青年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将核心价值观有机、有效融入课堂。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航良师,强化教学方案设计,把立德树人嵌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四有好老师”评选。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案例建设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亮点和特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为此,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将优秀课程思政案例
本书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何协同、怎样协同”展开论述。在协同理论的视角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协同思想的启发,着眼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协同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范畴。分别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协同、主客体协同、目标协同、内容协同、环境协同、过程协同六个向度,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的内涵、意义和路径,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的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协同创新的前景进行展望。
本书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为基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过程研究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特点作用、形成条件、构成要素、方式进行研究,并借鉴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中常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和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时代化和本土化特征。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
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领航校,思政课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全面展示了上海大学列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的各领航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可为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心理情感认同和价值理性反思的内在维度,以及时代主题转换和实践伦理导向的外在维度,探究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与形成的内在机理,考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融入学生个体奋斗和生命体验的理论方向和教育原则,从而构建与生命同在、与奋斗同行、与时代共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