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新发展理念,将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耦合理论等经典理论与黄河流域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出发,构建黄河流域发展指数综合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黄河流域发展指数情况,以全面、客观反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并精准识别黄河流域发展指数的关键制约因素,深入把脉薄弱环节,找准政策发力点,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协同高效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为依据,从“一带一路”的理论内涵、指导意义切入,聚焦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梳理了新时代中非双方在政治互信、经贸交流、安全合作、文明互鉴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内容涵盖中非国际产能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健康卫生合作、数字经济合作、海洋经济合作等议题。本书案例丰富,数据翔实,全面解析了“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所释放出的巨大发展动能,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板块和合作伙伴。从开始的探索到取得初步成效再到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非“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本报告旨在梳理、总结十年来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的成效和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提出愿景和政策建议,为新时代提升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水平而助力。本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从总体上总结梳理中非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之路;第二部分是中国与摩洛哥“一带一路”合
本书在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迁的梳理基础之上,利用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女数量不同、资产状况不同、成员职业不同城镇家庭的异质性,以及中国家庭中代际扶持因素的中介效应,从而探究生育政策对中国城镇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本书是“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丛书的其中一卷。全面抗战时期,云南成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极大地改变了云南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在云南经济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以一个完整的时段来看待,从而窥知局势变化与政策因素在云南这样的边疆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卷从时局因素与地域环境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其对于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与经济开发活动深刻反映时局与地域互动作用的相关内容。
在短短四十年里,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领先的创新热土,塑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历史的奇迹。是什么推动了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深圳是否走出了一条区别于经典 “硅谷模式”的“深圳模式”?进入新科技技术革命时代,深圳如何续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春天的故事”?这些将成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书俯瞰全球近半个世纪以来创新格局的嬗变,从全球产业链和全球创新网络的角度解读深圳创新从跟跑到并跑与领跑并存的非凡追赶历程。本书从国内
《共富之城》是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嘉兴智慧”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包括总论和八个专题章节,总论旨在论证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嘉兴经验的现实意义、可推广性及其具体做法,八个专题章节包括城乡融合发展历程、要素合理流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等方面内容。
本报告重点从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角度,回顾总结“两个健康”理论在温州的最新实践及其全国推广情况。本书分报告介绍温州三个“一号工程”建设情况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2023年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地瓜经济”体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和“地瓜经济”提升能级是对温州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的具体要求。温州在建设三个“一号工程”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数字技术带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突破,对创新领域的研究已经从“孤立创新”向“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转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经济学“隐喻”,其内涵是通过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共生、协同和演化规律,形成
本书从现代国家与其边缘的互动关系出发,从地理政治、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社会心态等方面对1872~1949年的兰州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近代兰州从“秦西极边郡”到“中国中心”的转变,鲜活展现了边缘社会参与和推动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实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向自觉转变的集中体现。“兰州中心说”也是对中国广大西部疆域价值的“发现”和“创造”。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扩展中国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