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后发国家何以突破关键技术”这一主题,通过五个国之重器的自主创新案例,探索我国在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现实情境下,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 针对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五个国之重器,书中在详细介绍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历程、我国所进行的技术追赶及当前全球格局的基础上,对我国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关键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这些关键经验包括双循环创新模式、国家需求与技术实现双驱动、面向商业运营的技术追赶、主供模式、决策伦理
本书第一章介绍阿姆河右岸的勘探开发历程、地质研究进展、勘探开发技术以及勘探开发成果;第二章论述阿姆河右岸区域地质特征、地层特征、构造形成与演化;第三章阐述卡洛夫-牛津阶沉积与储层特征;第四章介绍烃源岩与成藏特征,主要论述阿姆河右岸大气田形成条件及分布;第五章阐述针对三类气藏的地震配套技术及勘探成果;第六章进行气藏精细描述,介绍多层叠合台内滩气藏、缓坡礁滩气藏、缝洞型气藏等右岸典型气藏的精细建模;第七章论述碳酸盐岩气田群高效开发策略及方案设计;第八章介绍快速钻井和安全钻井技术及其实施效果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政治和组织在“大科学”领域内相互作用和转变的著作。本书通过详细分析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和具体案例,揭示了从冷战时期的军事-产业-科学综合体,到后冷战时代以创新和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科学政策体系的演变。书中特别关注了中子散射、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科学研究的边界,并在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影响。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大科学”在组织结构、资金模式和治理机制方面的连续性和变化,以及它如何适应并影响当代知识社会的发展。
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AIforScience)带来的产业变革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潜力已初现倪端。然而,要想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跃进,人工智能必须与各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学习科学原理、创造科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本书聚焦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电子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五大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具体应用示例,对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
一直以来,科学哲学家将较多的精力聚集于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理论,关注科学理论的结构等,试图把握科学的内在逻辑;抑或是聚焦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及科学共同体的活动过程,试图考察科学的动态图景;而鲜有学界同行集中关注科学问题及其哲学研究。总体而言,对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是一块新兴的极具开拓性的领域。鉴于此,本书写作主旨即致力于填补学界这一空缺,希望引起学界对问题学的更大关注,进而建立完整的科学问题评价指标体系。本书作为奠基性著作,立足科学史与科
科学主义滥觞于中国,肇自近世。甲午战争更使构筑科学信仰成为中国人的普遍认知。此后,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扬波,科玄论战中科学派的续流,及至与机械唯物论的联姻,科学之念自器而道,成为统摄百年中国思想领域的科学主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建构产生了复杂动态、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归纳、文本细读等方法对20世纪具有科学主义表征的中国文学史文本进行了系统化的个案研究,力求考据扎实、史料翔实、看法系统、角度独到,以期引起学界对科学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问题的关注。
本论文集是武汉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实验室管理队伍近两年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实验室安全规范化、资产与设备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探讨、课题研究中的成果选编。论文从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安全、国有资产及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多维度分析和探讨了学校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论文作者都是长期在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等领域一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论文体现了他们对实
本书在梳理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政策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院所、高校在转化实践中的瓶颈节点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准备、转化方式、实施流程、收益分配和合规纳税等方面,全过程深入分析操作要点、影响因素和实施步骤,并针对实践中的政策问题、实务操作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科研事业单位有力有效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理清政策边界、提供实操路径和方法,也为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参考。
本书首先,在科学界定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内涵、主体构成及资源要素和运用价值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国内外创新联合体建设的现状;其次,充分挖掘国内外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文本,并选择国内外成功创新联合体作为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基本经验,为我国创新联合体的未来构建与推进提供借鉴;再次,提出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模式,即确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定位、建设类型、科研模式、主要任务、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颇具针对性的提出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推进路径以及政策建议,为党和国家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可供借鉴的
本书旨在帮助理工科生全面了解科研和学术论文的所有细节,主要包括理工科生为什么要做科研、理工科科研基本概念、如何确定理工科的研究主题、理工科的科研路径、理工科论文的五大要素、论文如何投稿和修改。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适合理工科科研小白了解科研是怎么回事、写论文的注意事项等,也能让有一定科研训练的理工科生对科研和写论文有全面且深入的认识。由于理工科专业种类繁多,科研方法和路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