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科学哲学家将较多的精力聚集于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理论,关注科学理论的结构等,试图把握科学的内在逻辑;抑或是聚焦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及科学共同体的活动过程,试图考察科学的动态图景;而鲜有学界同行集中关注科学问题及其哲学研究。总体而言,对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是一块新兴的极具开拓性的领域。鉴于此,本书写作主旨即致力于填补学界这一空缺,希望引起学界对问题学的更大关注,进而建立完整的科学问题评价指标体系。本书作为奠基性著作,立足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史,充分运用东南大学马雷教授的协调论,梳理、分析、评价逻辑经验主义、逻辑证伪主义、历史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不同历史情境中的科学问题观,并试图初步构建的协调论问题观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目录
总序/i
第一版 序一/xiii
第一版 序二/xvii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科学进步的逻辑合理性/3
第二节 科学进步的历史合理性/23
第三节 科学进步的解题合理性/40
第四节 科学进步的协调合理性/66
第二章 经验冲突与经验协调/87
第一节 经验新奇性/87
第二节 经验过硬性/95
第三节 经验明晰性/102
第四节 经验一致性/111
第五节 经验精确性/121
第六节 经验和谐性/129
第七节 经验多样性/139
第八节 经验简洁性/145
第九节 增强抑或减弱:特设性与理论协调力/156
第十节 经验统一性/159
第十一节 经验确定性/169
第十二节 论可检验性/176
第十三节 小结/181
第三章 概念冲突与概念协调/183
第一节 概念问题的分析空间/183
第二节 概念新奇性/188
第三节 概念过硬性/194
第四节 概念明晰性/202
第五节 概念一致性/209
第六节 概念和谐性/219
第七节 概念多样性/229
第八节 概念简洁性/236
第九节 概念贯通性/245
第十节 概念统一性/252
第十一节 概念确定性/271
第十二节 概念深刻性/275
第十三节 小结/279
第四章 背景冲突与背景协调/281
第一节 实验冲突与实验协调/281
第二节 技术冲突与技术协调/288
第三节 思维冲突与思维协调/293
第四节 心理冲突与心理协调/304
第五节 行为冲突与行为协调/310
第六节 小结/316
第五章 理论:理解科学的钥匙/318
第一节 对理论的重新划分/318
第二节 理论比较中的对称性冲突和对称性协调/328
第三节 具体理论与工作理论的分离与结合/334
第四节 工作理论的进化/336
第五节 工作理论的分解与综合/340
第六节 理 论 评 估/342
第七节 再论特设性/350
第六章 进步与革命/351
第一节 进步、合理性与真理/351
第二节 科学革命的特征/354
第三节 理论比较评价的合理性/356
第四节 进步的性质/359
第五节 科学与成熟科学/362
主要参考文献/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