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小说的生死?在创作8本小说的过程中,作者找到了答案:结构,以及由结构决定的故事的节奏。只有深刻理解故事结构,写作者才能把握好各类情节的出场顺序和时机,对故事的节奏操纵自如。
作者结合三幕结构、剧情痛点等概念,详细说明了故事运行的原理和情节安排的方法,并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等4部案例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故事结构和情节塑造的多种可能性。只要掌控好故事的节奏,就可以调动故事的所有潜能,让读者的心随着小说的节奏起跳。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当代文艺也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应势发展,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艺现象、文艺方法、文艺思潮等。今天,文艺理论研究者既要面对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见解,也要探讨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新表达、新方向、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今天,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也在后理论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间。本书将从理事专访、西方文论、中国文论建设、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译文等方面展开论述。
茅盾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茅盾翻译了约30 个国家的 200 余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大量评论和介绍文章。茅盾的译介工作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既有侧重点又考虑文学的多样性,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反思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实践,展现了宽广的文学视野。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实践服务于新文学建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对剧本杀产业及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剧本杀的面貌,综合文化研究和创意写作的视野,从全民创意、全民写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角度,探讨剧本杀的兴起、原因、产业价值、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当代写作的启发与反哺之可能及路径。同时为剧本杀写作者、爱好者给出写作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提高创作与欣赏水平。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剧本杀的兴起与问题 第一节 剧本杀的起源与兴起 第二节 剧
仅仅把小说写完是不够的。今天,如果你想把写小说变成一种职业,你的写作必须要有“东西”,能够把浏览你图书的人变成你的读者,再把你的读者变成你的粉丝。这本书就是要教你做到这一点。 畅销书作家、大师级写作导师詹姆斯?斯科特?贝尔通过实用且易于理解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装备齐全的工具箱,帮你掌握小说写作的高阶技巧。本书为你提供了125个实用有效的写作技巧,帮你: -深入挖掘情节与结构; -创作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的人物; -加强场景
作为一种散文文体,京派散文的自明性在整个中国散文史上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体认京派散文的独特性,抓住散文文体的本体性特征进行个性化分析,本书以一种散文的观照来思考整个中国散文,提高与普及兼顾。此外,本书还精选部分京派文人题字及手稿等,其意义不仅在于图文并茂及行文的活泼,还在于从另一种角度增进对京派文人的深刻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对京派文人之文的理解。
本书以典型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小说中书写的聚落空间、民居空间、民俗与民间信仰空间、生产空间、商业空间、工作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通过研究三个历史时期典型长篇小说中空间书写的流变,分析小说乡村空间书写的特点,论述空间书写演变所映射的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的起源与背景、研究的现状、厘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二章传统文化的消逝与革命政治文化的兴起。论述了新时期以前长篇小说空间书写的特点,分析乡村的生产生活形态与民居文化的变迁。第三章
本书主要讨论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搜集、甄别和勘考。涉及古代的研究中,掌握古典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和文献的作用似乎一直不被重视,也少有专门的研究。本书详细讨论了史料在时代变迁中分层存储的原因及必要性,当代文学史的史料编辑留存的方法和重要性。史料的前途,既是对当代文学史料建设以后发展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主旨。全书既有宏观分析文学史料的总态势,又有具体的作家材料的考订,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是丰子恺“美育”大成之作。22篇深富洞见的美学文章,10幅丰子恺经典漫画,13幅世界名画,24幅高清建筑图。文艺大师丰子恺以独一无二的轻松视角、信手拈来的典故传说、琳琅满目的名家名作,为我们带来思想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带我们了解绘画、建筑与音乐,结识艺术巨人,探寻美在人类社会中的流变。读丰子恺,做一个有能力发现美、使用美的生活家。懂审美,会生活。丰子恺女儿丰一吟亲自授权,外孙杨子耘监制。套书馈赠四幅丰子恺经典原作挂画,超值珍藏,可装裱。
本书立足数字人文和电子传播时代语境,通过追问“文艺评论何为?”“文艺评论是否依然有效?”“文艺评论是否足够?”“如何实现文艺评论在解构基础上的建构潜能?”“文艺评论何以激发人文学科的想象力?”等问题,结合经典文学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动态,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艺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勾勒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的地形图。 本书凸显国际化视野,详细追踪当代文化理论前沿热点议题,聚焦“文化记忆与文化生产”这一组核心关系,通过精彩的文本个案分析,彰显理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