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基于此,本书精选了近20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发表的41篇与口述史学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希望以此呈现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趋势。具体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
史学首先是时间的学问,但空间因素亦不可或缺。历次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作为视角、概念与方法的“空间”,都起着重要作用。晚近二十年来,伴随着中西人文学的整体演进,在环境史、城市史、艺术史、历史地理学、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中,都开始出现对“空间”问题、视角与方法的再关注与再探索。这些新的尝试,不仅推动了史学研究范式的更新,也影响到了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演进。这表明,“空间”这一古老的主题仍具有历久弥新的学术影响力。本书按照“空间”问题本身的学术理路,设定数组议题,选择国内近年来对这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在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历史教育和史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些成就使得他在南宋乾淳之际的学术争鸣,以及浙东学术特色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对于吕祖谦的研究,多从其学术特色方面来谈,对于他的史学成就、史学思想等方面关注不够全面,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有鉴于此,本书对吕祖谦史学进行了系统阐述,揭示其史学特色与价值,以期深化对吕祖谦以及南宋史学的认识。
本书通过追溯民国时期西南文化研究室的设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云南大学历史学发展的渊源等方面,管中窥豹般回顾云南大学百年发展历程汇总历史学科的发展史,献礼百年云大。
作者开篇即梳理并阐释了15世纪的历史写作方法,以及那个时期人们区分历史和故事(fiction)的各种做法。在随后的章节中,通过回顾现代史学编纂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即《君士坦丁捐赠》真伪之争),以及1500—1800年古文物研究的发展,作者指出,人文主义者通过模仿古典作品来撰写历史,而古典冲动则促成了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现代史学编纂的发展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借助对培根早期生活和思想的密切关注,试图找到其自然哲学和新科学对英国史学的影响,因为和人文主义者一样,培
本书共分《中国史论述题》《世界史论述题》《中国史名词解释》《世界史名词解释》《中国史大纲解析》《历史学统考一本通》《中国史自主命题一本通》《世界史自主命题一本通》《习题演练》9种, 是对历史学教材的一次细致的梳理整合, 将知识点与真题融合精讲, 本套丛书涵盖了论述题、名词解释, 以及统考学校和自主命题学校的所以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并用独特的逻辑方法把知识点从新归类。对考生分科掌握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 是考生必备图书。
王锺翰先生(1913-2007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该书对王锺翰学术道路、史学成就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其治史风格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受到近现代史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既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人特色。该书不仅是对王锺翰个体的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进一步探视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填补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自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借助文明比较讲出中国自身的道理,以增进文化自觉,就成为历代学人的追求。然而,比较历史研究长期在所谓的普遍主义和封闭的特殊主义两端徘徊,难以达到和而不同的文明比较效果,也就难以在普遍历史中对中国文明予以准确定位。鉴于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内在地带有和而不同的文明比较特点,本书详细考察了这套方法的逻辑与得失,尝试发展一种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以期助力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比较与文明互鉴问题。
本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凡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