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教读者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认知障碍。在书中,读者将了解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如何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应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个群体。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和肌肉接头处化学递质传递障碍引起。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易疲劳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少见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该病是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疾病,为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本病发病年龄小则数月,大则80余岁,女性较多。起病急缓不一,常表现为晨轻暮重。根据受累肌肉范围和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眼肌型、延髓肌受累型及全身型,极少数暴发型起病迅速,在数天至数周内即可发生延髓肌无力和呼吸困难,各型之间可以合并存在或相互转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人际心理治疗(IPT)是一种以改善来访者人际关系为重点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精神和心理障碍,对抑郁症尤其有效,是很多治疗指南推荐的首选干预手段之一。本书结合临床案例,针对青少年群体,分析和探讨了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IPT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各种技术应用和具体问题,是一本操作性和可读性较强的图书。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与中风、帕金森病合称为三大致残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本书将系统的介绍目前国内外对于本病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全面、系统的论述血管性痴呆,同时介绍了血管性痴呆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该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回答了目前国内外血管性痴呆领域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也进一步针对血管性痴呆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观
本书在梳理心理治疗从经验实践到循证实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心理治疗的“多维匹配模型”,围绕解决来访者“是否适合心理干预”“适合何种心理疗法”“适合哪位心理治疗师”3个核心问题,展开了理论构建、工具研制、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系统研究。目前,该模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率先进入临床实践的精准心理治疗理论模型之一,它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在了解自己的干预特点和工作风格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干预取向和治疗风格等相匹配的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基于来访者特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互动方式,从而改进治疗
我们都知道,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畅销书中第一次和读者分享了他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传奇故事,并以非常短小的篇幅提及了他所开创的意义疗法,很多读者表示看完不过瘾。本书首次完整而全面地介绍了弗兰克尔开创的意义疗法——它是从哪里来的,它能怎么用,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弗兰克尔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追寻意义的需求,这是天生的,而且这种需求不可被其他需求替代。本书还包含了弗兰克尔的意义漫谈——关于爱、生命的终极意义等。全书内容直击当代一些人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阅读此书,我们能找到继续追寻意义
本书是一部旨在用科学的宣教方法,消除大众对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与污名化的心理学图书。医学博士丹尼尔·莫尔黑德认为,对精神病学的肆意批评——无法给精神疾病下定义,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是未知的,患者被过度诊断和过度用药——已经导致公众认为精神/心理健康治疗存在严重缺陷。作者在本书中认为,从医学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到普通大众,每个人都应该为心理健康治疗辩护。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精神疾病的定义,讨论了目前精神疾病研究中已知的和未知的方面,介绍了精神疾病的流行程度、社会负担和身体后果以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代表了当代自闭症研究和干预的重大转折。作者普瑞桑博士是国际知名的自闭症专家。他认为所谓的自闭症行为不应简单地被看作必须消除的病理表现,而是自闭症人士面对嘈杂混乱的周围世界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他主张充分利用儿童的特长,提升他们的能力,并提供系统的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自闭症儿童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我们人类都要经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画地为牢,一味想方设法地“修理”他们,而是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
明石洋子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母亲,她的孩子,即本书中的主角明石彻之,川崎市服务于养老院的公务人员,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自闭症人士。在近四十年的养育自闭症儿子的过程中,明石洋子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感悟,并写成《与自闭症儿子同行》系列书籍。这本《与自闭症儿子同行1:原汁原味的育儿》作为系列中的第一本,其中详细讲述了作为自闭症患儿的家长,如何在家庭、社区中培养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形成自立意识及自立能力,对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非常有帮助。
我们以为,反社会人格者会有一副罪犯的狰狞面目,能辨识,能加以提防。然而,一些反社会人格者不具备这些特征,但他们潜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伤害我们这些有良知的人。作者根据多年研究与观察,描绘出这群人的真实相貌。这些人自小开始隐藏内心深处想控制他人的真实性格,并且对外展现出迷人有趣的个人形象,正因如此,人们往往臣服在这些反社会人格者热情、复杂和性感的魅力之下,zui后却遍体鳞伤。借由过去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作者剖析了许多遭受反社会人格者影响的来访者的真实案例,帮助读者厘清诸多冷血社会新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