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大量查阅档案、方志、报刊资料以及专业部门公开的文献、统计数据、案例的基础上,从环境史视角回顾和探究了当代上海城市环境变迁及环境问题的历史成因,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和思考。
本书以外部性理论、跨界治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策略的影响因素为逻辑起点,运用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多种污染物损害背景下跨界污染治理问题,深入探讨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间及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策略的互动机制以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书内容包括 绪论、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考虑多种污染物损害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虑多种污染物损害和生态补偿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虑多种污染物损害和环境规制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研究结论及展望。
为使党员干部及全国人民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丛书。丛书共六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为其中一册。 本书具有严密流畅的内在逻辑,导论部分点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正文开篇从全局高度概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第二、三、四章分别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基本经验”阐释生态观包含的各项议题,最后两章将视角从国内扩大到全球和全人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保护也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擘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蓝图。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系列成果之一,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出发,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论断和举措进行解读和分析,展现了中国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之治的奠基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伟力,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研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需要。生态文明的概念产生和明确于中国,承接了20世纪西方环保运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华,却又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对文明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共赢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书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对主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明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地位和比较优势。分
生态环境自身在空间上的关联性、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环境污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性。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促使相关主体共同承担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本书将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相结合,通过宏观统计数据探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逻辑与实践机制,通过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公众采纳公私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明确消费和生产环节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晰政策规制等政府行为对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在部分地方试点探索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与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评价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的不断发展,逐步演变为现在的环保信用制度。本书对我国环保信用制度多年来的实践与进展进行总结,并基于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我们期待与开展环保信用制度研究的专家或学者、推动或参与环保信用评价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专业人士一道推动我国环保信用制度的发展,为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贡献绿色环保智慧。
本书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并将昆仑文化、大禹神话与青藏高原河源文化联系起来,分析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的资源观、环境观,指出了河源文化的内核就是生态文化,这对继承和保护好传统的文化精神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在西藏开展的20余年高原生态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内容涵盖青藏高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