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太原市周边的污灌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作物体系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复合污染效应;通过源解析,揭示研究区域内重金属和PAHs的主要来源;探讨农田-作物体系中重金属和PAHs在农作物各个组织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并比较物种差异的影响;评估农田土壤-作物体系中重金属和PAHs污染的生态及健康风险,为进一步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与生物炭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原理》以土壤和生物炭及其有机质组分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炭的组成、形态、极性和微孔结构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机制,探讨老化过程对生物炭性能表征和吸附特性的影响,揭示生物炭对土壤吸附能力的促进作用和机理,证明土壤和生物炭来源的腐殖酸组分在分子组成、形态、结构和吸附机制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更新对土壤腐殖质本质的科学认识。《土壤与生物炭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原理》内容可为科学预测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提供理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处理技术》是一部针对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其他工艺技术用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的著作。本书以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处理技术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以及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吸收、吸附、催化、生物等技术在去除挥发性有机物方面的效果,旨在为从事该领域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本书较全面地涵盖了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主要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离子体、化工、能源、材料等工程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可供
《大气颗粒物污染在线源解析技术:基于单颗粒质谱》主要阐述了基于单颗粒质谱技术的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及应用,向读者介绍单颗粒质谱的发展历程与设计思路,详细地描述了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动态源解析原理及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单颗粒质谱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汇总了基于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 )在国内外大气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展示了大量的基于单颗粒技术的应用案例。
焦正,上海大学教授,科技合作处处长。本书从法规与标准、化工工程设计、收集输送、前处理与分离技术、各类控制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框架结构合理、完整。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介绍了转轮浓缩、RTO、RCO处理工艺,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有实践经验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本适合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一本在当前要面对气候变化、核污染、旧能源枯竭、物种加速灭绝等多种地球危机之时,帮助我们应对危机接受挑战,增强自身克服困难能力的社科类图书。在当今世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难以想象。气候变化、石油枯竭、经济动荡和物种灭绝共同造成了一个势不可挡的全球紧急状况。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加强我们面对危机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以意想不到的韧性和创造力作出反应。作者开展了数十年被称为“重新连接的工作”的项目活动,包括一系列的课程和工作坊,为我们提供了四步螺旋工具:感恩、尊重我们对世界的痛、用新的眼光看向
本书以锡锑行业污染源的解析和污染控制技术为主线,主要介绍了锡锑行业发展概述、合规要求与法律责任、锡锑行业污染源解析、锡锑行业污染控制技术和锡锑行业污染控制技术展望等内容,旨在为锡锑行业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案例借鉴,有效推动锡锑行业污染源的监管、减排技术的提升,促进行业绿色、持续发展。
本书主要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蚯蚓-土壤-微生物-植物整个体系的生态响应与生态效应,旨在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生态修复提供科技路径。本书从蚯蚓的生态功能与分布特征出发,以作者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围绕重金属污染对蚯蚓-微生物-植物-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效应,阐述其生态过程与机理,最后落脚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贯通。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十一五”至“十三五”(2006~2020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在淮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和关键问题剖析、治理思路与策略、研究任务设置及主要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以期为“十四五”以及更远未来的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修复提供一定借鉴。本书内容共七章,其中第1~2章简要介绍淮河概况并回顾治理历程,第3~4章分析“十一五”之初淮河流域污染特征分析与关键问题,第5~6章介绍水专项对淮河流域的治理思路与策略以及任务设置和主要成果产出
近十年来,中国在重点城市群区域实施了持续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应对不断恶化的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学界已有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证实,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等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协作是一种有效治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环境绩效。但是对于区域大气府际协作关系内部结构和形成逻辑等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经验性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政治学或行政学对大气府际协作的研究多是从方法论个体主义出发,抽离了地方政府所置身的社会情境,难以建立起对地方政府行为与制度环境关系的整体认识。为此,论文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