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从孕育兴起到加速演进,各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本书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技术新要素新基建三个不同视角,厘清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内涵,梳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影响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从实证层面对相关机制进行验证。本书强调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低复制成本、非排他性、外部性、即时性等技术一经济特征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倍增、增加消费
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核心与外围的巨大差距。对外开放是重塑国内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重要力量。本书从产业竞争异质性出发,在国际区域合作的背景下,依据不同产业市场结构属性,分别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揭示贸易成本对国内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影响的微观机制,为核心与外围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书是产业组织理论与空间经济理论结合的尝试,扩展了空间经济理论的前提,丰富了空间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本书的研究能为外围地区选择区域合作模式、制定差异化的产
本书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本书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日趋缩小,省际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也逐渐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取得了较大进步,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然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推动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加强。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增强区域高
本书以区域经济研究为基底, 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管理为导向, 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管理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等问题展开论述, 开篇对区域经济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 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模式和动力, 以及区域经济管理的内容和原则。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理论的介绍, 详细论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管理创新办法, 以此来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小成靠勤奋,大成靠周期。在变化的周期中取得成就,需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方法的变革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全书共三篇:宏观篇: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宏观角度,基于经济、金融视角讨论周期观;中观篇:如何把握产业机会,从中观角度,探讨全球重点行业的发展周期及机会;微观篇:企业与个人如何抗周期成长,从微观角度,结合鲜活案例,讲述企业与个人穿越周期逆势上扬之道。洞察大周期,找到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生存法则。
中国这么大,整个经济系统非常庞大、极其复杂,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叠加影响,其中既有历史的成因,也有现实的状态,更有未来的趋势。那么,如何对中国经济进行系统的、归纳的、形象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剥茧抽丝般的论述?本书选取了十六个重要命题,力图使人人都能读懂中国经济。本书主要围绕着四条主线展开叙述。第一,从新中国建设开篇,到改革开放,再到对如今世界经济的认知、中国经济的研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把握,用一条线把历史和现实、外部和内部串连起来。第二,农业、工业、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
本书分析了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余年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演进过程,包括政策思想的发展脉络的分析,分别从财政、税收、金融、工业、农牧林业、边贸、对口支援和扶贫等具体类别对政策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
以民族八省区近十年左右的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现状,接着分别从三次产业占比、工业结构和三大需求这三个角度来解析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理清从经济扶持政策到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财政、税收和金融三个角度分析政策对经济
本书以日据时期京沪杭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破坏、掠夺和控制利用。由于日军的掠夺,向来被誉为鱼米之乡的京沪杭农村,在日据期间长期处于饥荒,甚至出现极度乏食的惨况。整个京沪杭农村的副业经济,包括蚕业、林业、棉业、渔业和手工业等均惨遭破坏,受灾破产的农村人口之多,前所未有。尤令人痛心的是,这场侵略战争打断了京沪杭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阻断了京沪杭农村的改良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书深入分析了河南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数字化创新能力和高端引领能力不足、数字经济类专业人才缺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对应上述问题提出了完善数字技术的创新体制、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增加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力度等相关发展策略。
本书共十三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北京城的状况,包括历史、由来;第二章介绍了北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第三章分析了北京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第四章描述了北京交通运输的便利性;第五章展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发展;第六章阐述了北京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七章从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等方面分析了北京的经济发展情况;第八章从图书、期刊、报纸、影视、录音录像、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阐述了北京文化产 业的发展状况;第九章分析了文化产业和北京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十章首先分析了文化产业影响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