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法制宣传教育的历史依据、法制宣传教育的发展脉络、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制宣传教育的基本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法制宣传教育的启示及当代意义。
本书主编为彭诚信教授, 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科带头人。本书为其主编的“数字法治”丛书中的第3卷, 以“信息赋权逻辑及其行使路径”为主题。包括14篇文章, 对于我国立法中规定的个人信息权, 包括查阅权、复制权、可携权、更正权、补充权、删除权、解释说明权等权利的历史渊源、正当性基础、权利属性、具体内涵、构成要件、行使方式、法律后果等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本书围绕互联网领域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 介绍传统违法行为的线上化和基于互联网、主要互联网经济主体 (平台) 的固有特点而出现的一些新行为。对互联网领域涉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系统梳理与筛选, 论及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罗多元观点。相比理论灌输更注重问题意识的启发, 有助于概览互联网领域执法与司法的发展历程与动向, 激发竞争法研究兴趣。
本书以对“康菲溢油案”等案例的分析为切入点, 通过剖析实践中不同生态损害法律救济方式所遭遇的困境, 提出我国生态损害司法救济中多方利益主体之请求权基础不明、不同救济制度之间的功能定位不清以及衔接不畅, 导致生态损害司法救济乏力这一问题。厘清生态损害司法救济中多元利益主体之请求权基础、明确生态损害司法救济的独特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应然路径、分析不同救济方式的制度优势、功能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促进生态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之间的有效对接与功能互补, 实现对生态损害之全面、充分救济
本书围绕环境法中私法逻辑的价值、识别与制度体现等问题展开。在环境法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实践中,历来将公共利益作为环境法基本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以公法逻辑为主导的制度构建,该认知惯性及研究进路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从根本上来说,环境法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利益,生态利益除了非功利性、多层次性等属性之外,还具有典型的利益共生性特征,即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共生。因此,生态利益并不仅仅只体现为公共利益,事实上,自然人始终作为独立的个体享受环境公共利益,从生态利益归属或者享有的过程来看,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始终共生共
本书探讨如何实现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相结合。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进行学理界定并广泛收集、分析了各省市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深入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其是在多种思想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之下形成的产物。这些基础理念主要包括环境义务、生态文明思想、公众共用物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理论。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本书分析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在宏观的理念上和具体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应有的对策。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涉海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从未停止,一往无前,海洋权益逐步稳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环境不断向好。海洋法治的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海洋法治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之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致力于总结发展经验,吸取发展教训,正视阶段性成绩,巩固长期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海洋法治发展道路,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商业风险;其二是法律风险。其中,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法律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人力资源法律风险管控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分别从员工招聘与录用管理,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管理,企业规章制度,保密与竞业限制,员工培训管理,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及违约金,劳务派遣与非全日制用工,“三期”女职工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面详细介绍了人力资
本书系统全面地呈现2020年度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拟分为高端论坛、理论研辩、制度建构和域外经验等四篇。高端论坛篇将邀请2-3位国内外环境法学届的权威专家就生态环境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或制度建构撰文展开专论; 理论研辩篇主要就生态环境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研讨, 收录4篇论文; 制度建构篇从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展开探讨, 收录4-5篇论文; 域外经验篇收集4篇论文, 从比较法研究的视角, 对生态环境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