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亚洲工业化时代政治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十余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该项目自2008年启动,主要是在对象国家和地区开展较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以现场观察、访谈为主要手段开展专门化、系统化的比较研究。由十余位国别区域研究和比较政治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术精英组成的调研团队,足迹遍及亚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考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剖析多国工业化时代政治进程的演进机制。这一研究项目开启了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范式
郑州大学主办的学术辑刊。刊物秉承“历史与现实结合,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办刊主旨,以文章学术品质与创新作为选稿的第一原则,着力打破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界限,主要刊发有关亚洲史和亚洲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重点关注亚洲研究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亚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具体栏目设置包括:区域国别学研究、亚洲文明史、亚洲文明对话、当代亚洲热点问题、理论探讨与亚洲学术史等。作者主要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从事国别区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及硕博研究生。
本书考察了美国千禧一代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状况。通过3000余份在线问卷、上百次访谈,用年轻人的访谈原声以及作者的个人经验,真实记录了美国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压,包括一路为了升入大学做准备的成长经历、将好工作等同于过度工作的病态职场文化、被工作不断挤压侵占的休闲时间,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儿竞争等等。作者还探讨了技术和社交媒体是如何通过创造持续的在线要求和“时刻待命”的压力,让美国千禧一代打工人进一步深陷倦怠境地。
政党是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运作中的核心要素,深入认识美国政党政治有助于更好理解变革中的美国政治。本书分“政党和政党制度”“作为组织的政党”“选民中的政党”“政党、提名和选举”“政府中的政党”五大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政党的发展历程、组织和运作以及政党在各级机构及其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还通过对竞选策略和竞选手段的详细介绍,揭示了美国两党之间激烈的交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如何在选举中争取选票、美国政党如何面对来自利益集团和媒体的挑战、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重要作用等。本书内容全面、生动直观、论证清晰,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当全世界对“民主”这一新奇的观念或制度仍然存在幻想、误解及恐惧时,托克维尔却以超出时代的真知灼见阐述了民主的是非利弊,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进行对比,探讨了如何以美国为参照,从本国现状出发,建成民主制度。书中所言影响深远,极具现实意义。
《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2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组织编写。主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哲,其他作者均为中亚问题研究机构和高校相关院系的专家和学者。《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22)》书稿主体部分由总报告、地区形势、热点问题、中亚与世界、中国与中亚、国别形势六个部分22篇报告组成。本报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回顾了本年度以来中亚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和安全的发展形势,内容涉及中亚地区总体发展形势分析、中亚国
本书以17至18世纪英格兰北部最重要的纺织重镇哈利法克斯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西方文化史中的若干重要课题。作者认为,一个群体的阶级认同取决于其成员共享的一种文化,一种在共同世界观中包含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文化。他剖析了在资本主义大型纺织企业侵蚀独立织工和自耕农的过程之中,一个日渐富裕的制造业中产阶级精英是如何在哈利法克斯兴起的,这个新的阶层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密切联系,他们形了自己对信贷、投资和货币的看法,以及特有的对于一系列奢侈品和时用品的消费取向。
作为推行政府和民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后发国家”,德国民间部门的发展路径与英美存在较大差异,它既能与政府确立相对密切的关系,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德国政府拥有悠久的地方自治传统,常以实现和谐有效的社会治理而著称于世,较为成功地引进并推广PPP发展模式即为其中的标志之一。PPP在德国的推行并非畅通无阻,自始至终伴随着诸多方面的批评和质疑。尽管中德两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本质不同,但在政府与民间合作领域存在颇多相似之处。本书系统性地从历史角度全景式地总结分析德国的理论探
本文件集中涵盖非盟2063年远景、七大愿景和20个目标的具体内容与长期、短期目标设定的依据、面临的挑战、具体应对措施,及10年实施绩效评估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科技、教育产业、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非洲研究学者及有意与非洲国家交流合作的工商企业了解非洲大陆及非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政策规划和迫切需求的权威文件。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浪潮的兴起,近年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获得了强劲且良好的发展动力。不过,中亚研究的学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是学界的一个共识。本书的主要目标在于讨论有助于提高中亚研究学理化水平的若干理论路径和攸关中亚地区稳定的部分核心议题。其中,第一部分考察了三十年来中亚研究的基本状况,并基于此分析了可针对中亚地区开展学理研究的两条路径:比较区域研究的运用和中层概念的创新;第二部分则讨论了三个或许可衍生相关学术命题的涉中亚研究议题:“颜色革命”、地区治理、地区秩序。通过在研究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