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教育与大学文化,肩负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思想滋养出了无数英才。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肇始于19世纪末的晚清,它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互相碰撞、消化、吸收和影响的结果。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建设和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教育的发展和壮大,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对人类教育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全新格局。今天的
本书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历程中,基于本土教育改革实践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书中围绕“育人为本”根本理念,聚焦“教为不教”思想精髓,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教育学理、文化底蕴时代价值、实践意义,进行新的全面、系统、深入挖掘和阐发,从而形成当代具有代表性和原创性的中国教育家学说,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育使命,提供了重要
本书以唯物史观为视野,对人本德育缺失的社会根源进行探究,指出历史上人本德育未真正实现的社会根源,是以往德育人本的追求被政治系统扭曲,其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人民主体性的缺失。进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条件,即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后者是人民主体性在精神领域的体现)的辩证平衡状态。将这一辩证关系贯彻到德育之中,会达到灌输性与人民主体性的统一,这是德育之人本实现的根本条件。这一解答方案同时也实现了当代中国人本理念中人民为本向德育领域的逻辑过渡。
本书所选内容覆盖了中国人文社科的所有一级学科和大部分二级学科,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报刊上精选文献,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和出版。
本书基于课堂教学的结构矛盾: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又要具体地落脚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将其抽象为“一对一”的“教”与“学”的局限,提出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展开集体思维的过程。本书分别从文化根基、组织基础、互动方式三方面分析课堂集体思维的现实基础与天然优势,提出“吸引、参与、启发、发展”的课堂集体思维基本模式,构建“提出问题、集体聚合、差异交互、共享成长”的课堂集体思维四阶段运行机制。
2022年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概念,并规定每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本书围绕跨学科主题课程实践展开。新课改推出的跨学科新型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学习自主性,打破严格的学科知识界限,让学生从自然、社会和与自我的关系中去学习,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书梳理国内外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发展脉络与历史特征,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跨学科主题教
该书提出,中国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性、中国风格的教育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样态包含自身的学科定位、价值取向、基本内涵、关键特征等。中国教育学面临着学科自觉性、自主性、原创性不足,基本理论研究薄弱、学科成果转化乏力、世界话语权有待提升等事关学科性、中国性、世界性的问题。为此,要加强中国教育学构建策略研究,以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中国教育学发展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品性,以自主知识体系为
本书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学所做的查尔斯·艾略特·诺顿系列讲座,作者回溯历史上的教学事迹,阐述师生间的冲突与遭遇,对各种教育形式中的情结、权力、信任与激情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与分析。书中列举了众多典范人物,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耶稣与其门徒、维吉尔与但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及阿伦特等。斯坦纳宏阔的视野与深入浅出的论述反复围绕着三个主题展开:老师剥削学生信赖感与独立性的权力;老师为学生颠覆与背叛的威胁;师生之间的相互信赖与关爱,指导与学习。
本书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数据库,对15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后果和中间调节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后果,以及校园欺凌对感知同伴合作的影响的中介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本书的研究成果为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提升学生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学校满意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提供了教育指南,有助于对青少年的培养,以及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