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跟踪我国臭氧污染防治进程,以科技赋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污染防控对策的快速转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从2020年起开始发布《中国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蓝皮书(2023)基本延续了2020版的框架,以”科学-技术-政策-实践”为主线,全面描述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演变态势,系统梳理我国臭氧污染相关的科学进展与技术进步,阐释国家-区域-城市层面臭氧污染防治的重大举措,分享各地区臭氧污染防治的有益经验,探索臭氧污染防控的可行路径和启示。
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对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突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中一直表现出自己的诚意与担当,释放着“中国正能量”。然而,作为我国工业生产密集区和制造业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其他国家碳解锁实践经验,主要以长三角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区域内企业调研样本为研究对象,参考长三角“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以及中长
本书以太原市周边的污灌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作物体系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复合污染效应;通过源解析,揭示研究区域内重金属和PAHs的主要来源;探讨农田-作物体系中重金属和PAHs在农作物各个组织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并比较物种差异的影响;评估农田土壤-作物体系中重金属和PAHs污染的生态及健康风险,为进一步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与生物炭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原理》以土壤和生物炭及其有机质组分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炭的组成、形态、极性和微孔结构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机制,探讨老化过程对生物炭性能表征和吸附特性的影响,揭示生物炭对土壤吸附能力的促进作用和机理,证明土壤和生物炭来源的腐殖酸组分在分子组成、形态、结构和吸附机制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更新对土壤腐殖质本质的科学认识。《土壤与生物炭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原理》内容可为科学预测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提供理
本书围绕河流水生态建设和功能修复技术与应用,首先阐述了河流水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水生态建设与调控的必要性,介绍了河流水文特征变化、河流生态需水量以及河流水量、水质调控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针对辽宁省浑河流域沈抚段区域生态需水问题,在河流水文情势及环境流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最终提出了生态需水量测算技术、河流水质影响因素模拟技术、水质水量调控需水量技术、基于生态需水保障的水质水量调控技术,并进行应用,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河流生态调度提供依据。本书可为河流水生态建设和功能
《城市湖泊水环境演化及草型生态系统重构以无锡蠡湖为例》主要以太湖流域的典型城市湖泊无锡的蠡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蠡湖自然环境、水环境、水生态系统的系统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剖析蠡湖水环境、水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退化过程及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同时,以蠡湖的草型生态系统重构过程为例,探讨了城市湖泊中重构草型生态系统的目标、途径、技术手段及草型生态系统的维护、管理与调控措施,以期为我国城市湖泊水环境改善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有益的参考。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处理技术》是一部针对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其他工艺技术用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的著作。本书以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处理技术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以及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吸收、吸附、催化、生物等技术在去除挥发性有机物方面的效果,旨在为从事该领域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本书较全面地涵盖了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主要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离子体、化工、能源、材料等工程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可供
《大气颗粒物污染在线源解析技术:基于单颗粒质谱》主要阐述了基于单颗粒质谱技术的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及应用,向读者介绍单颗粒质谱的发展历程与设计思路,详细地描述了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动态源解析原理及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单颗粒质谱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汇总了基于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 )在国内外大气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展示了大量的基于单颗粒技术的应用案例。
焦正,上海大学教授,科技合作处处长。本书从法规与标准、化工工程设计、收集输送、前处理与分离技术、各类控制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框架结构合理、完整。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介绍了转轮浓缩、RTO、RCO处理工艺,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有实践经验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本适合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社会经济与生态共赢是生态现代化理论所倡导的,而基于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与交易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共赢的重要机制。我们以一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组合分析框架。内容包括:以控制断面水质达标为基本约束条件,基于区域排污口分布及水文条件、景观生态、岸边带及水生态条件确定区域生态承载力;基于区域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居民生活源和畜牧与水产养殖等源强分析,确定工业点源的排污权许可量;构建基于绩效评价的行业与企业两个层次排污权分配模型;构建基于绩效优化与效率评价的排污权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