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受启发并镜鉴于循证科学与传统医学的成功结盟范例,以及循证方法在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开疆拓土经验,通过法循证学理论和实践上下两编,全面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循证方法在法学中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循证学在法学实践中的应用。本书意在为培养符合卓越法律人才2.0版人才内涵和实践技能的“新法科”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素材;同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决策,提供智慧决策与循证决策的新思路。
本书为张永健老师根据多年研习法经济学的经验,专门为法科学生撰写的一本讲述方法论的入门图书。该书通过二十讲的形式,从‘”何为法经济学”谈起,按照“入门”“进阶”的篇章安排,系统阐述了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法教义学的作用和局限性也进行了阐述。本书用讲义的形式,力求内容生动,篇幅适中,并且加入了超过30则法经济分析小故事,以小喻大,由作者的学习历程,说明在学术路上攀登高峰的态度与方法,从而给读者带来轻松且立体的学习体验。
本书对于法律社会学这一交叉学科而言, 《法律与社会》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围绕法律与社会这一逻辑线索, 系统、全面地阐释了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呈现了用以解释法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和社会学研究方法, 对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了丰富、均衡、综合的分析。第12版当中囊括了最新的时事和前沿研究, 阐述了在当今时代, 法律与社会之间是如何互相塑造和彼此影响的, 对许多数据和案例进行了更新, 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
本书为作者的学术论著集。主题涉及法哲学和法律论证理论,围绕法哲学展开概念之辨,就法学的问题立场进行分梳,评述法哲学巨擘的思想与方法,探索中外法理学的发展样态及趋向。本次结集,在原有六篇论文的基础上新增近来撰写的六篇文字。前六篇偏向对法哲学/法理学发展的宏观梳理,后六篇论著尝试综合评价所选法哲学家个人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一篇译介德国当代法哲学理论及著作,是国内篇详细评介德国当代法哲学进展的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交叉学科研究法律如何应对新技术挑战》,主旨是法律如何应对新技术之挑战,是指法学与医学、法学与科技(人工智能)、法学与伦理学等交叉,法学(法律)在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中的法律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处置的问题。书稿作者从以上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述,给读者(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学术营养,是一部交叉研究方面水平较高的著作。第一卷主要涉及是法学与医学、伦理学的交叉研究,包括学术争鸣域外专论及案例研究三个部分。书稿有关于目前新冠疫情期间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研究,有《民法典》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分别为法的概念、法的要素、法的价值、法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本书是针对高职高专的法理学教材。本书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多位老师联合编写而成。本书对法理学的概念、要素、价值、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安排了很多案例与相关历史资料供参考学习。本书是针对高职高专的法理学教材。本书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多位老师联合编写而成。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本书还以二维码的方式添加了课件与微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本书认为,法律人应秉持一颗同理心,应尽量探究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可以让司法官作出更加恰如其分的司法判断,也可以让刑罚改造犯罪人的效果**化,向社会公众传达司法正义的核心价值。 作者认为,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是避免冤假错案、避免机械执法的有力武器。同理心是通过善意来激发善意,让大家明白,给别人机会其实是给自己机会。司法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可以重塑这个社会环境。这也是“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应有之意。
这部小书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从第六世纪到第二十世纪这一时期,它并非为了对私法的本质做出分析,而仅仅是一部外部史。这本书阐明了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立法者、法学家和法官,谁塑造了这样一部外部史以及他们竭力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法律文本。本书中,法律规范本身仅仅被偶尔地论及,这样做是为了举例说明那些影响事件过程的因素。
本书旨在探寻中国的法律与刑罚制度,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 在继承汉朝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直至唐朝法制形成的发展过程, 并阐明中国前近代法制的特征与开展, 以及中国古代法制与中世纪法制的区别。全书贯穿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这两种规范相互交叉的认识, 强调中国刑罚的本质在于威慑与预防, 重视北朝胡汉融合体制的重要作用, 并且善于运用简牍学与法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法, 考证精细, 别出心裁。
黑格尔法哲学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关于它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最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热衷于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去形而上学化来复兴他的实践哲学,希望借此将黑格尔法哲学纳入到当代政治哲学论争的语境中来,进而将其转化为应对现代性的困境与危机、建构当代规范性理论和为现代自由民主国家提供理论基础的思想资源。但是,这种去形而上学的解读很容易矮化黑格尔的哲学旨趣,使得黑格尔哲学中更为深刻的洞见也因此被掩盖起来。如果从黑格尔自身出发来理解黑格尔,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的法哲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