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关注学术界持续展开的经典重读研究,对多部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读,视野涉及鲁迅、郁达夫、钱锺书、赵树理、苏青、叶兆言等作家。从结构来看,本书所探讨的话语范畴及其效应、叙事内容及其方式等,以现代为主。论著在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对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论提出质疑,对一些经典作品做出全新的解读,展示了近年来学术界在以经典重读、文本细读为代表的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的实绩,其相关结论可供学界参考或者讨论。
《散文的变身》是复旦创意写作圆桌会议“散文知识的革新”讨论为基础的文论作品。作者集结了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青年学人,就现代散文写作与教学的前沿话题充分讨论。
本书凡五编三十二章,将中国文论发展分为萌芽产生期(先秦)、发展成熟期限(汉魏六朝)、深化扩展期(唐宋金元)、繁荣鼎盛期(明清)、中西交汇期(近代),对总体文学观念以及诗、文、词、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的批评及理论都有深入全面的论述。
本书以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着力建构的新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末知识精英的相关言论、报刊舆论的多重反馈以及展现新女性形象的相关小说文本,通过梳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得以生成的外部原因与内在动力,力图展现知识精英,往往是男性知识精英在新女性形象建构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同时,广大女性群体在国族与性别的多重交织下如何应对、突围、成长的复杂面相。通过梳理、整合、阐释清末文学书写内外新女性的建构、想象与践行,有助于我们对百余年前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形成更为连贯、深刻、全面的认知。
《文心雕龙》被称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因其体大虑周而备受现当代学人推重。研究它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在诸多译注本中,陆侃如和牟世金先生撰写的《文心雕龙译注》,因其注释准确详明、翻译圆融畅达而成为经典。这是一部融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炉的全注全译本,可以引领读者走进龙学的殿堂。
本书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 本卷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专号,以对出土文献和文物、稀见早期文献的研究为基础,由精细研读文本出发,旁及相关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整合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被掩埋、被遗忘的部分的研究。其研究目的一是重视发掘传统“小学”积累的丰厚成果,将其与当代古文字学、上古汉语研究结合, 在“文字”这个维度实现古今语言文字研究的贯通;二是重视发扬古代文献研究传统,并利用历代形成的成果,与新
魏禧是清代“古文三大家”之一,在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研究传统古文发展绕不开的重要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对魏禧古文的研究尚不充分。本书拟对魏禧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指出魏禧的古文理论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兼具时代性、学理性的双重特色,对于现阶段凝炼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有启发意义。魏禧的各类古文创作如策论文、传记文、碑志文、记体文在整个古文发展史上都具有其独到性的成就,对于重述古文史也有特殊的价值。
《礼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书写》收入十四篇文章,讨论九世纪初至十世纪中叶,即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情感书写。这时候,士人通过讲述和写作来分享情爱诗歌和故事,“风流才子”“有情人”成为士人构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作者从文本、文化两个角度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一方面分析作品的结构、修辞特点,另一方面考察这种写作兴起的社会原因,通过个案研究去理解情感书写与士人追求政治成功、积累文化资本、塑造自我形象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边缘写作与社会秩序、文学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书分小说部分、散文部分、诗歌部分、戏剧部分四大版块,精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近百篇,除呈现经典版本作品原文(篇幅小的全文收录,长篇节选关键章节)外,附以颇具启发性的阅读提示,给出拓展性阅读书(篇)目、参考书(篇)目,使阅读者通过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具体触摸、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有兴趣的还可以按图索骥,进一步打开学术视野,深入思考和研究。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到,被重构与再造的空间将会逐步逾越简单的地方属性,呈现出新的可能,如是代表着一种现代性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价值塑造和未来想象变得异常重要,有助于真正突破狭小的地域界限,形成敞开式的文化形态。新南方写作恰恰是重新融通并提供多元化的镜像,为“南方”复魅与赋型:边地充沛的野性及诡谲的景象、区域链条中文化的复杂联动、海洋文明的广博盛大、发展与开放并置的国际视野,由是引触新的融合及创造,在充满未来可能的衍生中,不断激发“南方”的新变、新义与新生。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