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学生学业指导和双创教育这一新时期高校学生成长发展新主题,四川大学众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本书是其中部分优秀成果的整理汇编,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学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探索、工作模式与途径探究、成效经验的凝练、有效案例的剖析等等。本书既有理论上的新思想、新见解,也有实践中的新方法、新举措,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推广性,可为推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本书针对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分为“上大学你到底要学些什么”“你了解大学四年的状态吗”“给你入学前的十大忠告”“转专业如何才能成功”“为什么有些人拼了命要保研”“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你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吗”“大学里究竟要怎么学”“与老师的交流你欠缺些什么”“与同学的相处你应该注意什么”等32个章节,内容紧密贴合大学生实际,对其面临的各种选择和问题给与了中肯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基本理念、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规划、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与教育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反思性教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自主发展。
本书涵盖大学战略管理可能涉及的全部内容,包含6部分共18章: 第1部分大学战略基础,包括战略与战略管理,大学战略管理导论,战略思维与大学战略管理,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和定位共4章;第2部分大学战略分析,包括大学外部环境分析,大学内部条件分析共两章;第3部分大学战略制定,包括大学战略目标,大学战略结构和战略制定原则,大学总体战略,大学竞争/专项战略共4章;第4部分大学战略实施,包括大学战略实施概要,大学战略的分层实施,大学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大学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共4章;第5部分大学战略控
有效治理是我国改进大学治理方式、增强大学治理效能的价值与行动方向。本书对大学有效治理进行了多维充分论证,以建立其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基础;集中分析了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及治理实践中的现实境遇,凸显变革治理模式的紧迫性,探索实施有效治理的价值与空间;探析了我国大学治理乏力乃至发生失灵现象的主要根源,为大学有效治理的探索提供了方向;设计了我国大学践行有效治理的主要向度和路径,为促进大学乃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初步路线图。
本书以一所典型的重国大学为田野点,应用法律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对天学校规的制定运行变更与受教育者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观察分析。透过详实的田野个案阐释大学内部学生管理规定如何直接或潜在地影响学生法意识养成和个人品行塑造,从而论证大学校规良性运行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网络理论等,采用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路径,重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机制和现实问题,在借鉴并思考国外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组织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治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路径。
以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证大学生道德能力现状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剖析大学生道德能力培育困境及根源。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采用“林德道德能力”量表,对2284名不同类别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获得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能力现状的一手资料。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切入点,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路径。同时依据先秦、秦汉隋唐、两宋至明清的年代划分探寻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道德能力培育的观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道德能力培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是对创业的概述,第二章主要介绍大学生创业及“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第四章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第五章就“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思考展开论述,第六章介绍了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内容。
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作为全书开篇,首先介绍了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包括德育、大学生德育过程及规律、德育理论导向下的大学生人格与素质发展。第二章探讨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历史回溯,涉及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变革的历史经验,高校德育原则的体现以及实施效果和经验。第三章与第四章承接上文,主要研究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载体、机制、内容、方法与实践,从而帮助读者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知。第五章与第六章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与校园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因为这两个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