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要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发挥行政人员的主体性作用,塑造积极行政人格。本书立足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梳理中国社会演进中关于行政人格的理想和现实,结合已有研究提出积极行政人格的概念;调查研究当前积极行政人格的生发现状及群体差异,深入剖析积极行政人格生发的个性基础、生发过程,并提出培育积极行政人格的路径。
民粹主义是遍及全球的政治现象。与其他地区相比,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运动声势更大、更加频发,拉美地区似乎培育了更加适合民粹主义生长的土壤,其根源何在?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有何独特性?民粹主义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民粹主义是推动还是削弱了拉美的民主制度?搞清这些问题,既有助于理解20世纪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可以丰富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研究。本书探讨了拉丁美洲民粹主义发展的三次高潮,即20世纪初到60年代以巴西和厄瓜多尔为代表的经典民粹主义、90年代以秘鲁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
本书试图从英美传统保守主义自身脉络出发,揭示两百多年来其自身范式演化的过程。从伯克开始,英美传统保守主义始终相信传统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图在不断变动的历史中寻找平衡传统和现在的方式。当代英美传统保守主义的复兴是对过去数十年新自由主义全球秩序反抗的结果。但这种复兴能否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生命力将是它在下个时代的关键课题。
欧洲是民粹主义的故乡,也曾经饱受民粹主义肆虐的伤害。进入21世纪,“新民粹主义”(Neo-Populism)在欧洲许多国家卷土重来,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政党不断涌现,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至取代传统主流政党,左右国家政局。民粹主义思潮和政党的勃兴反映了欧洲所面临的后现代社会发展困境,也预示着民粹主义将成为全球政治发展的主流趋。民粹主义不会昙花一现,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将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
本书是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撰写的,作者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典范,终将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全书详尽阐述了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的若干模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和治理模式,全面介绍了公共管理典范下的战略管理、领导力和人事管理、财政和绩效管理、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等内容,并审视了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五版进一步反映了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增加了政府公共服务一章,治理、电子
本书介绍了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及其它相关方法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面向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作为其安全决策方法类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其它学科运筹学马尔科夫过程部分的参考资料。在广与深的关系上,本书从处理大多数实际问题使用的马尔科夫假设开始,围绕着马氏决策过程和动态规划贝尔曼方程,依次介绍有限状态问题、无限状态问题和折扣成本问题,之后分别针对马氏过程的各个要素,从状态集、动作集等方面向外扩展出Q学习、近似线性规划、隐马尔科夫模型和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模型,并用一章简略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当中,政治学的话语体系建设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书进入学科内部,围绕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内容涉及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概念供给、理论创新、方法运用、知识鉴别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古今中西问题;并结合国内政治学研究中的代表性学术案例如脆弱国家、政治合法性、文化领导权、国家建设、网格化管理、国家-社会关系、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重心下沉等,剖析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本书还对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代表性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反思;进而
本书不仅探讨了选民、工人、农民、业主、网民等群体的政治心理,而且运用全国性调查数据初步呈现了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的全貌,是近年来国内学界为数不多的既涵盖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又包含理论分析的政治心理学著作。本书基于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治理场景中的政治心理学术话语,并总结反思了当前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证研究。
《良治:对自由、民主、市场的反思》通过分析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三个逻辑误区,主张优主政治的新体制框架,继而提出良治的概念和模式。作者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自由,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的性质,探讨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及互动。《良治:对自由、民主、市场的反思》分析了解决温饱后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出利用体制优势,使温饱后的资源配置更有利于未来发展,更有利于群体的长远利益,更有利于实现大众的美好生活。
本书旨在探讨与挖掘东亚传统中天下概念的现代内涵,以及儒家天下观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亚洲的地区秩序和世界的发展,并据此展开,探索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 文集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者的文章,采用一篇立论加一篇批评的形式,交相呼应,双向推进,力图在对话与思想的交锋中,使天下概念在当代视野中重新迸发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