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以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政治为研究对象,共分13章。全书主要概述了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政治新发展新动向,分别分析、讨论了世界不同地区资本主义选举政治的新现象新特点,以及造成资本主义选举政治出现各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此外,本书还探讨了21世纪以来不同主题课题下的资本主义选举政治,如媒体政治、女性政治等,以及选举政治对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本书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知识体系和最新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类阐释和专题剖析相结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重要方法进行全面阐述,对我国应急管理发展脉络展开历时性分析,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展开横向分类阐释,并对新时代应急管理实践中社会动员、舆情治理、应急避难、韧性城市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剖析。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为公众安全感,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公众安全感细分为治安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社区安全和安全建设六个维度。本研究的响应变量为政府信任,具体包括政府信任的对象、品质和结构三重面向;政府信任对象即公众对政府组织和公职人员的信任水平;政府品质信任即公众对政府动机和政府能力的信任程度;政府信任结构包括差序政府信任、政府信任层级差和地方政府信任层级差,其中,差序政府信任主要反映公众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分化水平,政府信任层级差指向公众对高层级政府和低层级政府信任的分殊程度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乡村教育发展起步晚、资源投入有限、发展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需求,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多重背景,以乡村人才振兴为视域,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基于东西部17个县市区乡村教育振兴实践个案,观察发现个案实践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振兴乡村教育,以基础设施设备硬件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等为补充,不断拓展乡村教育振兴内涵,以帮扶留守儿童、经济困难以及残疾等特殊困难乡村学生为着力点、不断提升乡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
本书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以符号学为分析工具对五色文化进行较为全面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天人合一”政治思维的形成机制、思辨特征、传播途径、实践形式、演变轨迹、社会影响、历史贡献与价值悖谬等问题,充实了“天人合一”政治哲学社会认同与制度实践研究的薄弱环节。全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揭示了“天人合一”政治哲学是如何借助五色文化系统,包括五色象征符号、色彩巫术、用色习惯、用色禁忌以及五色文化等,得以转化为通俗易懂、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理念,并落实为操作性很强的政治礼仪和法度,对政治生活切
网络社会中民意表达的日趋成熟和理性,其代表性、真实性以及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影响力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及时获取真实、理性、富有决策价值的民意,有助于科学提升政府决策效能。但是当前以问卷/投票为主要方式的互联网民意调查,存在自愿式抽样、议程预设、提问倾向性、选项局限性、决策支持效用有限等不足。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均会形成规模或大或小的网络舆情,其在数据体量、数据模态、产生速度、复杂性、关联性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已经呈现大数据环境,面向舆情大数据这一总体样本进
近年来,语言政策与安全的相互影响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为拓宽学术视野,本书选取了26本在语言政策与规划这一跨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英文原著进行述评,内容既涉及语言政策与安全研究的基本原理,又包含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的实用指南,还涵盖亚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保护、语言经济、语言教育、语言管理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本书旨在为国内语言政策与安全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语言政策与规划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本书围绕“公共政策研究重点是政策的本质”这一核心论点,探讨了当代公共政策分析应用的最新研究路径以及相关研究路径的应用范围。全书共分10章,第一章介绍了本书的框架与分析概念,第十章总结并展望了公共政策未来的研究路径,其余八章分别探讨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倡导联盟框架、公共政策的话语方法、制度主义、IAD框架、间断平衡理论、公共政策行为分析、公共政策工具方法、垃圾桶决策模型8种途径。每章按照“公共政策基本问题——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公共政策问题解决”逻辑顺序展开。本书对当代公共政策研究以及这一研
本书介绍了区块链技术、解析了区块链的治理价值、梳理了区块链在国内外公共治理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政府建设的优势,构建了区块链公共治理领域应用的系统架构,分析了其前景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举措。
本书基于对公共管理学界重要刊物所刊载文章进行全范围梳理与统计,提取出我国重要学术论文中使用频率高、影响力大、势头迅猛的公共管理热点理论,包括创新扩散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归因理论、协同理论、政策网络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偏差行为理论、期望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增权理论、可行能力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20余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