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计八章内容,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研究文献,测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和31省区两两之间劳动力转移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效应的内在机制与理论模型,基于宏观视角探析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观视角探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基于微观视角分别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和城镇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研究展望。
本书从文化视角出发,把文化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分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如何受文化影响,文化又如何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调整。本书把文化理论、发展理论和调研报告相结合,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管理者、经营者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思想借鉴。
本书围绕“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怎么干”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上解释了区域公用品牌该怎么干,在论述了区域公用品牌作为乡村振兴的最佳抓手、农民增收的最佳路径是各地主官的重要主业后,进一步结构化阐述了省域、市域、县域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结构化解读了十个知名的成功案例背后的因素,以及品牌价值该如何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书研究了如何做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支撑问题,明确品牌的根本是“好吃”的产品,并结构化地从销地、产地和终端三大逻辑全面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支撑方法。最
本书聚焦于高铁开通这一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本书匹配了县级层面的农业生产数据、高速铁路线路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地理特征数据等,构造了我国2002—2015年的县级面板数据,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从农业投入产出生产函数的角度系统且全面地讨论以高铁开通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正文部分共包括七个章节,按照典型事实→文献梳理→发展现状→数据处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的逻辑依次展开。
本书以黑龙江省为典型区,针对我国东北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局部土地生态功能下降,建设占用优质耕地比重大等问题,以确保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产能持续增长为目标,通过研究双向压力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规模化基本农田集中建设与保护、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再开发与空间优化、沿边开放带土地保障技术等在内的一整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关键技术,构建"数量稳定、质量提升、生态安全、布局优化、机制激励"五位一体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关键技术体系,为稳定和提高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产能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书涉及现行征地制度中的若干焦点问题,分析了征地过程中的相关行为主体,包括城市政府、县乡政府、农民集体等各自的利益诉求与行动动机等。基于农民主体视角,本书对被征地农民问题的发生与变化过程及现状进行了考察,并讨论了征地对农民获得感、乡村治理及城乡关系塑造的影响等。本书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探讨了征地制度的改革建议,在征地范围界定与程序规范、完善征地补偿与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强政府行为规范、推进新型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本书可供高校及
本书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变迁规律,通过构建一个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动态分析框架,即中央-地方-农民互动创新的分析框架,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中,观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道路轨迹、特色表征和制度优势,总结其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本书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以地均利”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以地控利”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以地还利”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地利共享”的农村土地转让权改革,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规律、路径特征与改革经验,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2022 年 5 月,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全国 2022 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评估工作中,经综合竞争性遴选,嘉善县成功入选 2022 年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全国共十三个,嘉善县成为全国唯一两次获得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地区。
本书将嘉善的两次全国综合性改革试点情况作了忠实记录,整体介绍嘉善县改革试点情况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具有典型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理论
本专著紧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精神,站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进行研究。全书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与实践"篇,主要分析了乡村建设的历史演变、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总结及启示;第二部分为"建设重点领域"篇,重点从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村农业现代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县乡区域综合服务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等六个领域深入剖析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领域、具体目标和工作内容;第三部分为"治理路径"篇,主要探讨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
本书以认知行为理论、特征价格理论、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构建耕地多功能供需双边匹配、权衡与供需融合的分析框架,以武汉市城市圈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社会统计数据、住房交易大数据,应用斯皮尔森相关方法、二阶结构方程模型、空间多层级特征价格模型和供需适度匹配方法、系统仿真模拟方法,从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对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权衡和协同,主体认知、意愿和行为的供需匹配,空间供需匹配以及权衡和供需融合的耕地多功能时空关联的粮食安全效应、收入效应以及碳排放效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