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已有知识经济学从介绍西方知识经济发展历程切入的惯例,《新知识经济学》从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切入,深入研究知识的价值,揭示了知识价值的本质、导致财富创造方面差异的关键原因、使用价值可以复制、价值有交换和非交换两种实现方式、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互通等规律,提出了知识价值的本质是知识的使用价值、生产力有差异的根本是知识有差异、产品使用价值有差异的关键是生产产品的知识技术有差异、财富创造有差异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有差异等新观点,为承认脑力劳动价值找到了正确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书借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界定生态产品价值,依据西方经济学竞争性、排他性产品分类原理细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等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 围绕产业链、金融链、数据链(“三链”)协同,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和举措。本书由总论和专论组成。总论从与“三链”和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基于“三链”协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基于“三链”协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基于“三链”协同的主体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展开说明。专
本书再版保留了2000年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框架,同时根据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全面修订。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本书基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相关性,从经济学角度系统考察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书依据绿色发展理念,从生态财富观出发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各个方面表现,尤其是“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本书基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土地、资源、环境的约束,系统阐述依靠科技、制度、法治和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全球公域是人类资源、环境乃至军事活动的重要场域。尽管其对全球繁荣和地球的健康意义重大,然而这一领域缺乏强有力的全球机构来进行管理。全球公域中所蕴藏的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可观。19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对各类全球公域资源的利益博弈未曾间断。例如大陆架的石油资源、极地的矿产和石油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结核矿资源等都曾引起过不小的国际政治博弈。美国依靠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比其他国家更有可能深入探索全球公域,发现其中的资源。资源开发问题与主权问题、安全问题、环境保
本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内容修订而成。本书系统介绍了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工程经济学概论、工程经济要素、项目经济预测、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法——单方案评价和多方案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价值工程、工程经济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经济评价案例——某钢铁联合企业财务评价。书后附录给出课程涉及的相关数据,便于教学和实际使用。本书主要作为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
本书拆解了关于选择架构的若干关键要素,包括提供多少选项、如何呈现这些选项、如何考虑人们的自然认知捷径等,把这些知识融入日常案例,为创建有效的选择架构提供了指南。
本书收录了《迈向203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产业变迁》《生产率重于生育率》《美国革命中的思想、利益和可信承诺》《设计规则的过去和未来》《工作的意义与保护:可持续体面劳动的构想》等文章。
本书介绍了目前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梳理了不同创新主体开发、利用专利的方式和方法。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对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知识产权在不同创新主体中的问题与危机,专利的开发、开发、保护、检索和运用,军民融合背景下知识产权发展,基于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案例分析。
本书聚焦“共同富裕”视角选题, 从福利国家制度建设、养老金可持续性、医疗保险改革、人力资本差距等角度选取文章, 既有理论前沿, 又有跨国比较, 读者理解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主要围绕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开篇文章《货币原理》评述了现有的货币理论在解释当前通胀等现象时的乏力,鉴于此,作者提出将货币类比为国家的“股份”,借用公司金融理论,重新构建新的理论来解释法定货币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一框架跳出了过去几十年货币金融学的理论范式,推进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围绕这一主题,本辑比较还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面临的金融和实体经济问题、历史上不同类型的银行危机、金融科技的监管等角度入手论证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为读者理解当下全球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