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学中的管理文化为线索,介绍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管理思想,探究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比较近现代国内外社会发展及管理实践,从国学的视角诠释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多样性管理等管理职能的原理与实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较为经典和实用的管理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四个自信”,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素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开馆,于敏中出任正总裁,为纂修《四库全书》的主要负责人,常随乾隆左右。陆锡熊与纪昀(晓岚)同任总纂官,具体负责主持编纂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于敏中随行,期间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关事宜等,通过于敏中的书信,向在北京的陆锡熊等人传达落实。今仅存的56通书札,即是四库馆前期,于敏中与陆锡熊集中商讨如何编纂《四库全书》的珍贵史料。涉及内容极为丰富,举凡人员配备
本书是朱自清的一本经典国学论著。全书梳理与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洁精辟,深入浅出,通俗流畅,是经典训练的入门书。《经典常谈》共十三篇,自《说文解字》开始,中间囊括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史书经典《春秋》三传、《战国策》《史记》《汉书》,至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结束,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顺序,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精髓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使读者读后往往生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体会到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本书用活泼简介的语言和精美高清的实物照片,生动、详细地讲解了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书中还介绍了我国13个传统节日、5个现代节日以及14个民俗节日,读者可以从这些节日知识中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在书的后半部分,简单介绍了5个国际节日以及15个外国传统节日,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外国文化。
《喻林》是明代一部收录前历朝历代比喻的大型类书,其出处注明详细,在明代类书之中实属罕见,因而它也是明代私纂类书中比较好的一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专著以《喻林》一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含徐元太及《喻林》研究,《喻林》类目研究,《喻林》中比喻的类型、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明代社会思潮,涵盖了《喻林》修辞、校勘、文献方面的研究,以此类书为窗口考察明代的社会政治思想,并对明代类书编纂风潮及相关社会思潮研究有重要启示。
本书为琚小飞四库学研究专著。琚小飞,安徽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长期从事清史、四库学、历史文献学等研究。全书24万字,总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材料与新视角展开,具体包含四库馆阁肇建、库书的抄缮撤改及补函、四库馆运作、四库相关图书的纂修、四库底本研究、《四库总目》的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全书所收文章大多曾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多数结论已得到学界检验与认可,又经作者潜心修润,增订失误,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四库学研究专著。
本书是 墨子沙龙过去5年来的讲座内容精选,书中所选入的作者不乏诺贝尔奖、沃尔夫奖、突破奖等重要奖项获得者。本书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科学·思考·畅想、走进量子世界、探寻未知世界、新材料和新技术、生命科学的意义。哪怕跨越了千年时空,跨越了万里重洋,人类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去探索科学。在本书中,读者将了解到科学家们探索的动机是什么?量子计算跟经典计算有何不同,它强大的计算能力从何而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现代生物学如何解释生命和死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在《萃编》的基础上,对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之作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编纂整理。《续编》与《萃编》合为一体,就能基本摸清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典籍的家底,梳理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显示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展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以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总结与传承,有助于揭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走向,有助于发现、确立和展开一系列文化创新的研究领域。本书为第九卷,收录《新唐书艺文志考补》。
本书从天道、学习、事业、社会、修养、情感和智慧七个角度,选取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翻译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国学。作者毕近20年读书研究之功,耗费数年形成此书。本书是作者提倡的生活国学精髓的集结,力图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