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文化大革命”内乱和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抗争时期等四部分,记述了峄城党组织领导峄城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光辉历程。
本书以巴塔耶哲学思想研究为依托,对后现代哲学的范式和路径进行探析,特别是对拆解辩证法的异质学、超越理性思辨的内在经验等进行了深入述评。本书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聚焦现代性问题,在开阔、透彻、务实的思路中把握后现代哲学,探讨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多彩表现,阐明其理论缺陷和在拓展思维空间、建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启发意义,并结合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明辨差别、深化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试图从科学、艺术、伦理三方面重构尼采。不仅回应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尼采与自然主义尼采与达尔文主义的争论,还梳理了尼采与超人类主义运动尼采与德性伦理学运动的关系。作者认为,无论尼采探讨的是狄奥尼索斯与阿罗波荷马与赫西俄德,还是物理学、生理学和进化论,他都没有放弃对人类文明、生命未来的探寻与思索。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性、资料性为一体,标志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是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之哈特曼。
本书阐释了西方哲思通向东方道家智慧的尝试和过程。作者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论至海德格尔,将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理论进行对比并相互补充,试图拓展出一条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源、艺术的本源、存在的本源、真理的本质之显现的思想进路。
本书以生命为主线,对20世纪法国哲学史的两位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中的精神论传统和实证主义传统,持续不断地通过与当时的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展开对话,有力地批判了笛卡尔以来西方生命哲学的机械论倾向。柏格森通过绵延、记忆、生命冲力、变易等概念,重新建立起一种关于生命、精神的形而上学,从而构成20世纪上半叶最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康吉莱姆的思想,作为20世纪战后法国哲学的一位
《海德格尔导论》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艰深思想的绝佳入门介绍,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将清晰的论述与对主题的权威解读相结合。它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述,并且为海德格尔后期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提供了初步的定向。
理查德·波尔特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切中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而不牺牲其中的任何丰富性或新颖性。他以简洁明快、细腻又富含诗意的笔触,让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重新焕发生机。
在中译本中,作者还根据《黑色笔记本》对海德格
“论笔”一词译自“Essay”,意谓“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奥斯维辛”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奥斯维辛之后”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 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
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4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1908-1935:青少年时期。作为学生和社会主义者的双重身份。1935-1947: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决裂。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塞尔唐实地考察直至1939年,从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1947-1971:他返回法国后开始学术写作,包括享有盛誉的《忧郁的热带》(1955),这部著作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也成为20世纪思想界的经典著作。
为什么要收录这些几乎长达二十年的访谈文字?有时候,一些发声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仍然是战争的一部分,或是已经和解。诚然,哲学与对时代的愤怒分不开,但哲学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宁。 哲学不是一种强权。宗教、国家、资本主义、科学、法律、舆论、电视,这些都是强权,但哲学不是。哲学内部会有大的斗争(观念论与实在论之争等),但这些都是欢笑之争。因为不是强权,哲学不能对那些强权发动战役,而只能对它们发动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一场游击战。哲学不同强权讲话,哲学没有与之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