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有关土地经济学的学术论文集,成果来自中外重点大学有关土地经济研究的学者,我国的土地包括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这两种土地分别如何流转,如何实现公平,是本书主要研究问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十篇土地经济方面的文章。各篇的作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围绕土地经济研究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不论是文字阐述,还是模型演示,都给读者以启迪。本书旨在通过凝聚土地经济研究智慧,推进土地经济学科研究与发展。
(1)构建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理论评价体系;(2)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现状分析,包括总体情况分析和具体政策审计的审计要素分析;(3)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实践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完善建议;提炼实践的成果,完善理论评价体系;分析审计成果背后的规律,发挥防风险防未病功能。 主要贡献: (1)系统性的研究了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理论评价体系。综合引入政策评估理论,结合审计基础理论与实践,在理论框架中吸纳实践元素,创新性地提出增加“政策实施结果的完成度评价”,体现跟踪审计的特点。 (2)创新性的提出:针对政策措施本身的
书稿简介:粮食标准是规范粮食进口的技术准则。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已制修订一系列粮食领域的重点标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粮食标准体系。近年来,中国粮食标准对粮食进口的影响日益明显。然而,已有研究侧重于考察动植物卫生标准(SPS)对中国粮食产品大类贸易的影响,缺乏针对中国粮食标准影响粮食进口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对粮食标准影响粮食进口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提供结合中国粮食标准影响粮食进口的经验证据,给出完善粮食标准体系、规范调节中国粮食进口的对策。 本研究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包括:问题提出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侧面。本书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角度,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土壤及其改良、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农作物秸秆和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同尺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分析等。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微观层面对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结论,这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出路与方向。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原因和必然性,探讨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论证了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该研究主要观点一是合村并居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组,居住空间发生了变迁,从而促使农村民间借贷不断扩张。二是通过对合村并居综合驱动力三种状态的分析得出,合村并居能否推行,既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不能搞“一刀切”。三是采用逆推归纳法求证用政府主导这一模式推行合村并居时,政府和农民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最后得出,政府主导合村并居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创新之处在于,以“合村并居”的动力机制这一未引起学术界重视的主流性问题为视角,深入探讨其构成因素及其动因、推进的条件和推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农地制度及其增值收益分配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不仅牵绊众多,而且争议不断。争议折射出农地改革也许是中国改革最为复杂的领域之一。作者力图对农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做溯源工作,点出其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在不同主体的利益牵绊中被形塑出类似钟摆效应的变化轨迹。本书的这一核心发现,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农地改革和农村城镇化转型的走向,具有启示意义。
本书根据西南区域的自然、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区域特征,论证了西南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战略地位。针对影响西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资源约束和生态保护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本区域食物安全生产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依据区域农业发展需求、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针对区域内不同区划的资源、市场、生产、加工、贸易等条件,制定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提出保障区域食物安全的主要策略和重大建议措施,为实现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参考和政策建议。
乡村转型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的发展。本书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境和实地调查,基于“理念-主体-资源-行动-结构”的多维分析框架,系统性地探索“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作为“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CRSS)项目系列成果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模式的著作,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乡村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对促进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国际对话大有裨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种艰巨集中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之后,如何确保已有脱贫成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防止农村再度出现贫困人口或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现象?二是在城市工业化和工业信息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出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条件下,如何保护长期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如精巧民居、服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