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路地区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书以清代新疆天山北路文化错综分布、融合及变迁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从历史、地理的视角探索其变迁轨迹、规律和机制。其相关研究对丰富新疆地方史研究、推动地区文化建设、加强民族交融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浙东地区的典型传统聚落——前童古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前童古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空间演变、民居建筑群和装饰艺术等几个维度,剖析其空间特征,并从文旅发展与传统聚落保护传承相融合的视角,对前童古镇的规划设计开展讨论,总结相关规划和措施的实施现状,提出前童古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自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本书从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运河城镇
广西是壮语地名最为集中的省份。目前,在壮语地名中,同一个壮语词,各地用来译写的汉字多种多样;另外,同一个汉字,对应的壮语词也五花八门。对此,本书在某一个壮语地名词的若干对音汉字中,推介其中的某个字为规范汉字。围绕此主题,本书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立壮语地名词对音汉字规范化的择字原则;第二,对常见壮语地名词的对音汉字进行了使用频率的统计;第三,对每个壮语地名词的若干对音汉字进行语言学分析,对照择字原则,每个词条推介一个规范汉字;第四,制作“常见壮语地名词对音汉字的规范字推介表”。<
《地理学是什么?》是我国地理学学科奠基人王恩涌先生主撰的一部普及读物。全书从了解地理学、认识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地理学的历史与发展、气候、地貌、陆地水文、植物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地理学的应用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体系,深入浅出地呈现了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基本面貌,展示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地理学世界,对提高读者在地理学方面的素养、普及地理学知识起到推动作用。
《地理与世界霸权》是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生涯力作。全书用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追溯了从远古到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呈现出一部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这是一部全面展现近年来地理科学发展主要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本书与中华书局联合出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邀请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联手打造,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状况、重大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主要区域特征,较概括性地反映了中国极具特性的自然地貌,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辉煌成就,也同是展现了地理家眼中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地理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重要关联,并从根源深处发挥着关键的影响作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地理看中国》这一综合论著的编著,应当体现二
本书选取豫西山地集中连片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山区县中人口最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嵩县为研究案例,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生活质量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等地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山区县域聚落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演变机理——空间优化重构”为主线,运用自然断裂点分类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七乡镇整体、不同高程、不同分区以及各分区下不同乡镇等多个尺度,对聚落斑块和人口关系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和分维
这是一本以《山海经》为灵感来源创作的国风画集。作者以《山海经》所描述的物象特征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进行绘制,展现了奇幻、唯美的异想世界。本书有机编排场景、主体、装饰背景和文字等内容,在形式上既丰富又具有变化。本书适合插画师、国风插画爱好者和对《山海经》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收藏。
本书共分“皇城部落”“林氏部落”“氐人部落”“厌火部落”“白民部落”, 在书中, 你可以看到皇城、林氏、氐人、厌火、白民五大部落不同的风貌和民俗, 可以在小藏的视角下结识强大而神奇的守护神兽。这里面的许多奇人异兽都来自于《山海经》, 也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来自每一个走入其中的“游客”--当然, 无数的故事还在发生, 我们的文化瑰宝, 就如此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