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传统藏文文献典籍及敦煌文献,结合对亲历布达拉宫历史变迁者的访谈资料,以“布达拉”这一特殊文化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为主要考察对象,从空间和时间上展现了多元的布达拉宫历史及文化发展脉络,涵括建筑、文物、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布达拉宫研究专著。
《中国城墙》是国内首本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城墙和“城墙学”的辑刊,由中国城墙研究院、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主办。本书旨在深入持久挖掘、研究、推广、保护、利用中国城墙遗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助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首先用对比的方式,宏观地展现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民住房保障、就业政策、移民政策、教育、医疗保健、政府、金融市场、制造业、法制等17个方面,从微观上系统地向读者进一步展示了新加坡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
这是一本充满自然之美、亲近动物、图文并茂的动物观察笔记和纸上“动物世界”。如果能找回作为一只动物的状态,人会不会比较快乐?在动物的寂静生活里,是不是藏着笨拙的生命谜语?在和非洲的野生动物做了15年邻居后,作者(非洲的青山)积累了厚厚的一部动物观察笔记,仅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和充满生命张力的一手摄影图片,读者就能产生“动物世界纪录片”的观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悉心讲述这些动物的习性和故事,它们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它们是怎么生存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作者在跟踪观察它们的过程中
一位中国学者,在印度知名私立大学做了七年的教授,以通俗的语言、严谨的观察视角,记录了她进入印度工作、生活的三十段经历。这三十个故事如三十张切片,从不同的侧面打破迷雾、拨云见日,呈现其 “印度印象”,体会其文化纠结,挖掘我们不曾了解的、这个复杂国家的内在文化“宝藏”,勾勒出立体而有深度的印度社会轮廓。亲历印度后再看世界,感悟印度后再体悟自身,对照自己后再反观他人,也许这是本书所带给我们的难得体验。
本书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围绕浙东水利、运河文化、大禹文化等课题进行研讨,重点篇目有《绍兴尧舜禹遗迹图的编制与文化探源》《水利视野下的大禹治水及其文化意义》《论越国山阴故水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唐五代时期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互动关联研究》《绍兴城市水利简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中的文献支持——以绍兴为例》《发掘尧舜禹文化的当代价值》等,旨在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地研究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鉴湖,探索解决绍兴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北京市情研究文辑》(第五辑)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包括“首都发展篇”“专题研究篇”“区域发展篇”3个篇章。《北京市情研究文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综述和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力图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各界读者了解北京市情、研究北京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行,同时受产权、金融、管理、运营等现实制约,传统村落存在修缮保护不足和活化利用不利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作为抚州市乃至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样板,金溪县传统村落以落实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战略部署为契机,通过金溪县实施以托管和收储等方式明确古建筑的产权,推行“古屋贷”产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防控金融风险,积极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维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聘请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化运营团队,在保护修缮基础上用数字化技术结
本书以行走和讲述中国大运河相结合的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自北向南行走在因运河而生的沿线城市中,体会其丰富的名胜古迹、古镇习俗和民间传说的魅力;在讲述中国大运河部分,娓娓道来各具特色的历史故事,感受大运河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中外文明沟通中闪耀的光辉。
本书旨在收录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理解当代中国 沟通法语世界》的优秀学术成果。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与“沟通”是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时代主题,也是时代赋予人文学科的重大使命与宝贵机遇。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学者应在挖掘母语文化禀赋的同时,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加强世界不同知识共同体之间的学术交流对话。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专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