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基于组培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组培职业发展路径,设计了行业认知与岗位认知、组培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组培基本操作技术、组培技术研发、植物组培快繁与脱毒技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与经营管理六个教学模块16个项目,基本覆盖了植物组培岗位所需的生产、研发、管理、销售等知识与技能。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教育的特点。
本图谱是河北大学校园植物资源的**研究成果总结,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河北大学校园高等植物资源和生态分布的著作,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门类80科208属252种2亚种19变种和5变型(包括部分常见栽培种类)。同时,以650幅彩色照片展示了主要高等植物类群,便于读者观察和识别。
本教材立足于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创新性,教材内容编排紧紧围绕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两大主线,及时反映学科新进展,力促教材内容的创新与质量的提升。 本教材除绪论外,共分11章,包括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种子和幼苗、根、茎、叶、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花、种子和果实、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演化和种子植物分类等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和系统演化规律,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的教材,亦可作为其他生物学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卷记载了宁波地区野生和习见栽培的被子植物(紫茉莉科—豆科)29 科202属456种(含3杂交种)15亚种55变种6变型1品种群29品种,每种植物均配有特征图片,同时有中文名、学名、属名、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主要用途等文字说明。
本教材在沿用《森林植物》第□版编写框架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精选林业岗位就业必需掌握及林业技术专业其他课程涉及的植物,力求体现植物学研究□新成果。本教材根据森林植物课程特点,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要求进行组织编排,设置了植物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理、主要森林植物识别3大模块。同时,为强化实验实训教学,顺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绪论部分增加了对森林的生态教育作用的介绍,单元9新增了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介绍。本教材为新型纸电融合教材,数字内容包含植物彩色图片
作为一名以园艺植物考察采集为主要任务的职业博物学家,从1911年至1956年约45年的时间内,他在中国西南及毗邻的缅北和阿萨姆地区进行了22次植物考察采集活动。本书在梳理金敦·沃德一生的植物考察基础上,以他1911年、1913~1914年以及1921~1922年三次考察为中心,整理他对三江并流地区的生态环境考察与对世居居民及其生态文化的记录,试图呈现他所观察的人群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利用资源并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的生态文化图景,在西南大发现的历史脉络中讨论西方人的科学考察对西南中国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是植物生产类学员的基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植物生理实验原理,包括植物生理实验材料的采集保存和室内培养、植物细胞及其组分的研究、水分生理的研究方法、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研究方法、植物生长物质等的研究方法原理。下篇则具体列举了五十余个常见植物生理实验的测定技术以及综合性实验,包括细胞生理实验、水分生理与矿质营养实验、光合与呼吸作用实验、物质代谢及生长发育生理实验、逆境和衰老生理实验等。书末还有植物生理实验常用表等附录,方便学习查阅。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第2版)
《药用植物学》根据药学类专业教学标准及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教材内容紧扣2015版《中国药典》,采用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 《药用植物学》的内容包含植物的微观构造、植物的宏观构造、植物的分类系统,从低等的藻类植物到高等的被子植物,层层递进。教材从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角度出发,每节设有学习目标、知识链接、自我测试;每一独立内容之后跟随技能训练,以满足授课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及技能方面的训练需求。 《药用植物学》主要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及相关专
本书记载了泛喜马拉雅地区狸藻科、爵床科、紫葳科、马鞭草科等7科52属245种,对137个名称进行了后选模式或新模式标定。每种植物均有名称、文献出处、模式标本信息、形态描述、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信息,并附有线条图142帧。是迄今为止该地区内最为详尽的爵床科、狸藻科、马鞭草科和紫葳科分类研究专著。对该地区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资料。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草学、资源环境、生态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植物生理学(第3版)》按照“细胞生理→代谢生理→信号转导→发育生理→抗逆生理”的体系编排,全书分为5大篇13章,主要介绍植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和氮素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细胞的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光形态建成和运动、生长生理、成花生理、生殖和衰老、抗逆生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调控及应用。本次修订继承和发扬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