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长江中下游典型城市建成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实践,对该区域的水环境现状与问题、水环境综合治理理论体系、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水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这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城市建成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莅临安吉考察时明确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同时指出“你们现在取得的成绩,就是证明了这条路子是正确的,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打开“两山”转化的线路路径,核心是通过
本书从“块状治理”模式带来的“逐底竞争”、“污染避难所”等问题出发, 总结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即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此为基础, 分析了多元参与的突破点、路径、难点及解决方案, 完整的论证了如何形成权责与利益相匹配的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本书由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到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再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适宜性分区-限制性分类-适应性分等-警示性分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资源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试图为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其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新运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议题,本书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企业实践和决策建议四个角度,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问题。其特色是将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循环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相关问题研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解释力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分析框架,强化了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效果,为政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企业实践可持续运营管理提供政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逐渐成为全党意志、国家意志和全民共同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新蓝图。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政
本书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战略要义和人地耦合共生理论,优选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自主研制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规程》、分级标准、技术流程与评估技术方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动态监测系统[简称“科美评”(KMP)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APP系统。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现状与存在的差距及短板,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井”字形轴线格局与综合区划方案,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开展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实证探索,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模式、建设路径与对策建议。
本书以“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主轴,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理论基石,以我国杰出的生态学家、科学家、哲学家钱学森第五次、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为启示,以当今时代(生态)科技哲学变革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技术创新为危机意识和责任动力,面向2030、2060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展望,以此主框架为架构, 围绕①生态文明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②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人类社会绿色转型研究;③加快
在生态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生态知识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其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团队以生态保护为视角,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相结合,选取青海三江源和四川甘孜州为研究基点,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圣境、神山圣湖和当地居民的行为(狩猎、牧业、虫草采集)入手,通过对野生动物分布、鸟类分布、草场变化、虫草采集管理等具体研究项目的分析,探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生态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面向2030年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含义与特征,全面分析面向生态文明教育的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与时代价值;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跨学科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评价,深入研究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实施成效,以及未来十年北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终身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发展案例,为助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教育研究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