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追溯自周代以来古代不同时期城市治理结构、治理体制和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关系变化,总结出了以周代“宗法—军令”型模式、秦汉“行政—礼法”型模式、 魏晋南北朝“正统—模仿”型模式、隋唐“权力—制度”型模式、宋金“集权—专门化”型模式、元明清时期“专制—同一”型模式为内容的古代城市治理体系,并归纳了这些模式中所体现出的城市治理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作者抽象出古代城市治理体系“国表城里”的“总体性”宏观特征、以各领域的“分”为特征的微观简化治理理念以及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政
本书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编写的第五份有关中国住房金融发展的年度报告。2023年的报告关注以下三个主题:第一,房地产风险分析。总报告中分析了购房者集体停贷事件和房企违约潮现象;第十章测算了房企隐性债务规模,要化解房企风险我们要摸清家底,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第二,房地产新模式研究。第八章在深入研判房
本书意在明晰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基于可持续更新目标构建新的审视框架,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梳理英美等国1900年代至2010年代“瓦解—复苏—衍化”的百年更新实践历程,归纳英美等国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演变历程规律,从而辨析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内在机制及价值认知,继而通过中外对比,审视我国旧城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的成效与问题,并提出优化改革建议。
王春萌,女,1990年2月出生,山东东营人,经济学博士,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近年来主要从事产业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省市级重点课题,出版专著3部,参与编写著作1部,在《经济日报》《上海经济研究》《企业经济》等报纸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颇具影响。时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一问题依然引人深思。本书基于作者七年来田野调查的宝贵一手资料,立足于民众视角,搜集乡建运动亲历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资料,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梁漱溟所说的“乡村不动”的原因及文化内涵,阐释乡村建设运动与邹平民间文化之间的关联。本书既是对这场乡村社会改革的历史回望,又希冀能为当代乡村振兴的探索提供思考。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多重压力下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整体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财政赤字率有所上升。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在整个大湾区中的比重再次小幅上升,表明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提高。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修复性复苏”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只要保持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增长目标的难度预计会小于上年,这也为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物质财富高速积累,同时资源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不断加大。认识到这种变化与影响的充分严重性,国际社会开始探寻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粵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一个内部差异较大,各个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区域。本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推动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全面升粵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本书第一篇是总论,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内涵,并对国家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路。第二篇是比较研究,分析了英国、德国和韩国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比较了国内上海、重庆和广东等省市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第三篇是路径研究,从美丽乡村、产业融合和数字农业、小城市与美丽城镇、都市区,以及城市更新等方面,分析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路径。第四篇是机制研究,分析了市民化集成化改革、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保障机制和土地保障机制。
本书以上海城市治理两张网(即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为研究对象,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两张网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和趋势性,运用平台型政府理论剖析两张网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策略,撷取上海市、区和街镇近几年在两张网建设中的实践探索为个案,分析两张网融合发展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内涵,总结和探讨两张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两张网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的策略和建设性意见,期待为上海城市治理两张网融合发展路径优化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最终通过两张网融合发展
本书充分结合我国现实背景,从信息的视角切入,首次利用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的微观调查数据对消费者房房地产市场预期进行定量的衡量,并利用报刊新闻及互联网百度指数等信息传播媒介来刻画信息,研究媒体信息传播对我国居民房价预期形成机制的影响,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关注预期对资产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公众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不仅为提高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亦为规范媒体报道、加强信息沟通并合理引导公众预期都是重要的因素,更是对构建我国预期管理体系提供前瞻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