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针对 6~12 岁孩子的交友指南。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儿童与青少年心 理咨询经验,将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分享出来,并给出许多有针对性 的、可实践的社交技巧,比如结交新朋友的 10 个步骤、增进友谊的 7 个小贴士、 一定要避免的4个交友误区、如何与特殊的孩子交朋友、怎么样处理友谊中的难题、 如何结束或者挽救一段友谊,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超级朋友。每章开篇会抛出一个案例,每章末尾会请小读者回顾这个案例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提 供了一些小测试,以确保小读
本书是一部以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对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获得感进行量化研究的学术著作。提升获得感是保障和提升民生的重要方面,而特大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恰恰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获得感最容易被剥夺的人群,因此流动人口的获得感是监测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学界关于流动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定居意愿、社会融入、生育意愿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流动人口获得感相关议题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故而对这一议题展开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流动人口研究的内容体系,充实流动人口研究的知识体系,也能够
本书主要从医疗保险视角构建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测量框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面测量医疗保险导致的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并分析医疗保险视角下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形成机制,评估目前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和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选择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本书共有九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二部分(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为实证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的水平、影响
数字新媒体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情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既有的传统社交方式。如何理解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行为?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因为表情包产生分歧?在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能否查阅对方的手机内容?我们是否愿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号?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种情景中不断面临着这些问题,而这也引发了很多的困惑、焦虑或者希望。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聚焦数字时代人际传播的专著,综合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人际互动等各学科的理论资源,为我们理解、分析和解决相关数字交往的议题提
看是人类的本能,在诸多感知世界的手段中,视觉途径最为直观。本书描述了在身体和信息的双重流动成为常态的新媒体时代,个体扮演了社交媒体传播的主体,个体自我表达、社会交往与建构关系的动机使个体成为良好的中介,其观看、分享与互动既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细节,又在有意无意间带动了跨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故此,本书提出“视觉社交”概念并将其视为一种跨文化惯习,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这种惯习影响下以影像为中介产生更多联结,进而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实践参与到跨文化传播场域的重构中。
美—日关系专家西德尼·刘易斯·古利克(SidneyLewisGulick,1860-1945)于1905年所著的《东西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日本社会心理发展史》(EvolutionoftheJapanese:SocialandPsychic)对日本和日本文化做出整体概述与纵深剖析。该作品内容宏阔,涉及中、日、美三种文化,探讨了日本的近代历史进程、民族性格与特质、思维与道德、人格和宗教,由表及里追溯日本民族心理的本质、发展与转变,以及这些心理在日本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发挥的复杂作用。
本书全景呈现了新芝加哥学派场景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国际研究新进展。场景提供一个框架,阐明在不断扩大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中,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并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书中提出的场景营城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观察与思考。以场景营造城市,一个个场景叠加与串联,不断增强城市的宜居、舒适和愉悦性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加强城市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读经典”“悟原理”,但是让广大城市干部一本一本地从古到今通读各种名著,时间是不允许的。本书从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领域选取十本经典文献进行选读,读者通读一遍就会对城市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这十本书每本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引用率很高的名著。城市经济学,选取芝加哥大学萨森教授的《全球城市》,我国曾经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通过这本书的导读了解什么是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以
人类学的目的就是与人类生活本身对话。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以此为基础,记录和思考在近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存在和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远离熟悉的生活,前往未知的土地,亲身体验陌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异文化中平凡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将成为探究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指南针。
共享、多样性、两性关系、泛灵论……本书从人类学视角探讨了
本书主要从场域理论的视角探讨影响和制约聚合类平台在个性化分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力量。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技术、用户、经济、政治四个场域的力量对个性化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技术是引发传媒场域变革的关键变量,用户为个性化分发生产和消费了大量的内容,经济场域体现的是个性化分发的逐利本质,而政治场域是一切场域的元场域,对其他场域负有管理和规训的权力。由于场域内各种力量和行动者的争夺和位置权力的变化,场域的平衡是暂时的、动态的理想状态。要实现场域平衡需要平衡好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人的价值理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