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拉丁美洲政治的研究生教材。本书2006年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国内众多高校师生的欢迎。此为第二版,本版力求在第一版基础上,以最新材料更加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拉美政治发展进程、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思潮、社会团体和组织、拉美国际政治以及拉美主要国家的政治发展。
纽约时报畅销书。 本书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一个在二战期间领导被占领法国最大的间谍网络的女人——玛丽-玛德琳·弗尔卡德的故事。 1941年,一位三十一岁的法国妇女,一位出身高贵、以美貌和魅力著称的年轻母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组织的领导人。玛丽-玛德琳·弗尔卡德(Marie-Madeleine Fourcade)意志坚强、性格独立。她的组织的名称是联盟,但是盖世太保把它命名为诺亚方舟,因为组织成员用动物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别名。弗尔卡德给自己取的别字是刺猬:一种坚韧的小动物,外表没有威胁,
本书对东南亚分离运动的研究有两个背景:一是微观背景,即研究的基本概念、视角及案例选择;二是宏观背景,即东南亚分离运动产生的大背景,抑或与其他地区分离运动比较而言,东南亚地区分离运动自身有何特征。
本刊集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关西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6所大学汉学、国别研究、亚洲研究等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本辑主要包括特稿和影像史、艺术史、中外互动史、语言接触史、留学史、翻译六个主题模块17篇文章。这些文章以博士生论坛的形式,由全体导师及特邀学者现场评议并于会后集体讨论,博士生根据导师及学者意见进行修改,后提交并经专人整理编辑后成集。
法国知识分子因恐犹症而兴起,是否将在右翼转向中迎来衰亡?法国知识分子曾被世人视为效仿的楷模,无数次体现了文人勇敢介入公共空间的责任担当。然而,从左拉时代的知识分子到当下的维勒贝克之流,历经了法西斯主义、反殖民主义、种族冲突等层层冲击后,著名以色列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看到的是法国知识分子的不断衰落和伟大的终结。桑德从19世纪末左拉等人公开对抗恐犹氛围开始,细致梳理了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其结构,揭秘文化领袖们鲜为人知的思想人格幽暗面,并借助伏尔泰、卢梭、托克维尔等代表人物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是深刻改变国际秩序的重大事件,欧洲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本全方面、系统阐述危机对欧影响的专题性成果,分别从综合和国别两个角度做出分析。综合方面主要从欧洲能源转型、安全秩序、政治生态和大国关系等角度论述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国别方面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中东欧国家。本书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名家和学者的智慧和观点,共同奉献出一本经典的时事分析力作,是新时期推动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尝试。
本书以中立态度多维度解读苏丹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不同时期治理的特殊性和连贯性,既横向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政党等多个领域,又纵向囊括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积极探究不同类型国家治理实践在苏丹社会的贡献与局限,为苏丹的国家治理实践探索寻找路径。
《街边社会》是一部关于犯罪和侦查的故事,作者以极富张力的笔触讲述了对一起美国黑人谋杀案进行线索调查、取证和维护司法公正的过程,近距离地描摹了一群洛杉矶警探的形象,同时呈现和探讨了由于美国严重的司法漏洞和执法不力,黑人这一群体深陷于怎样的悲剧之中。 本书出自《洛杉矶时报》备受赞誉的记者吉尔•里奥维之手,以全新视角切入城市谋杀案发生的缘由并探讨如何应对这阴魂不散的“杀人瘟疫”。作者以其新闻记者的敏感追踪美国鲜有人关注的黑人谋杀事件,通过客观翔实的描述、鞭辟入里的
本书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存在的内在矛盾和致命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灾难性后果。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美国例外论”,这一观念使美国认为其价值观和制度优于其他国家,并坚信负有有改造其他国家的使命。然而,这种观念让美国自身和世界都处在危险之中,也导致了无休止的战争和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变得更为突出。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 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