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体内容包含四部分:档案文献及史料综述,介绍中国和美国关于该主题的档案馆藏情况;民族心理学分析,从民族、性别、年龄等角度出发,论述俄侨的身份认同特征;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移民法日趋严格的背景下,美国俄侨对中国俄侨的援助;自华赴美的俄国侨民的履历生平。
本书以美国印太战略及美国与印度的战略互动为基本框架,重点考察分析美国与印度海上合作的主要领域、动力来源和制约因素。本书有助于充分认识美国印太战略逻辑和美国与印度的战略互动关系,准确把握印太战略框架下美国与印度海上合作的发展态势,为思考探索中国的战略规划和风险应对提供潜在基础。
二战结束后,移民问题在美国重新泛起。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社会各界就接收外来移民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和博弈,最终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要转变,即选择移民的基本标准从以种族和民族属性为中心到以与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亲属关系为基础。二战后这场围绕移民问题展开的争论及其引发的政策变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西欧各国政坛的影响力虽然有起伏,但仍然是西欧社会的主流政党。本书认为,社会民主主义在目前的西欧各国之所以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它对缓解两极分化、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因为没有触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根基,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持续运转,所以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些政策主张和改革也能够被西欧资产阶级接受。面对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浪潮的严重挑战,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但社会
美国的建国一代“容忍”了奴隶制的存在,直到19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奴隶制的消亡。但仅仅二十年后,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陷入内战,奴隶制随之被彻底摧毁。反奴隶制政治的兴起和胜利,可谓是“美国历史上最奇特的政治和思想反转之一”。本书以废奴运动为中心,从三个层面探讨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兴起之谜。首先,考察1835年邮件运动,分析废奴主义者如何突破国家权力和普通民众的双重压力,推动奴隶制问题的全国化和政治化。其次,以“人身自由法”为中心,分析废奴主义者如何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拉丁美洲政治的研究生教材。本书2006年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国内众多高校师生的欢迎。此为第二版,本版力求在第一版基础上,以最新材料更加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拉美政治发展进程、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思潮、社会团体和组织、拉美国际政治以及拉美主要国家的政治发展。
拉长历史视野来看,当前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意味着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根经济学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背离,以及对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伟大社会纲领的回归。
其政策目标一是以劳工为中心,二是以中国为中心。其背后的政策根源在于美国国内的深刻分裂,包括经济不平等恶化、社会分化、政治极化,以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需要。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构正在深刻影响各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和实现。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议程
本书是对1660—1860年英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专题研究,分析了这些社会道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阐释了英国社会组织和政府对这些社会道德问题的认识与对策、采取的行动及其成效。
纽约时报畅销书。 本书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一个在二战期间领导被占领法国最大的间谍网络的女人——玛丽-玛德琳·弗尔卡德的故事。 1941年,一位三十一岁的法国妇女,一位出身高贵、以美貌和魅力著称的年轻母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组织的领导人。玛丽-玛德琳·弗尔卡德(Marie-Madeleine Fourcade)意志坚强、性格独立。她的组织的名称是联盟,但是盖世太保把它命名为诺亚方舟,因为组织成员用动物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别名。弗尔卡德给自己取的别字是刺猬:一种坚韧的小动物,外表没有威胁,
本书以全面研究美国问题为宗旨,兼顾历史研究与现状评析,注重理论创新与学术深度,对美国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策划,该中心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一个美国研究重点基地。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本书从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社会分裂、人口结构变化、经济不平等、族裔政治的角度,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