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国内著名学者史忠义等先生主编的“人文新视野”研究论文的第22辑,共收录17篇论文,书稿主要包括法国文学研究、诗学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等几个栏目,论文由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撰写,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题学”哲学问题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均处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
本论文主要以文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为考察的视角,以蒋光慈、郭沫若、丁玲及其文学写作为中心,对现代文学史上的“革命文学”书写作一番考察。主要通过对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叙事模式的建构及其小说人物菊芬(《菊芬》)的形象塑造问题、郭沫若文学写作中的改写问题、丁玲从早期“自叙”式抒情文体到后期大众/人民叙事的史诗文体的转变问题探讨的基础上,以文体与意识形态的交互关系为中心,来继续阐述中国现代历史语境下,“革命”“革命文学”“文学革命”三者彼此间相互纠缠的关系,由此对其间蒋光慈、郭沫若、丁玲三人文体与意
本书为第12辑,设有栏目:科幻哲理剧研究专栏、梅兰芳跨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焦点、经典与阐释、书评等。主要内容包括:《云身》:学科交融的风景;《云身》之外的三千六百字;论科幻戏剧创作中科幻与戏剧的融合等。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学科的诞生;1908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为文艺心理学面世揭开序幕;1924年,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在大学课堂讲授,成为国内引进文艺心理学系统理论的第一人;1936年,朱光潜出版了中国学者的第一部《文艺心理学》专著。此后,这一学科在中国沉寂了近半个世纪。
20世纪80年代,文艺心理学在中国得以重建。鲁枢元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积淀深厚的西方心理
《超越语言诗性言语的心理发生》是鲁枢元奠定自身学术地位的文艺学专著。
文学性的核心是诗性,诗性是人性的底色。本书所探究的是文学语言的心理发生,亦即诗性在人性中的发生与遗存。文学语言是如何在一位作家或诗人的心中产生并呈现出来的?诗性的语言如何在人性中扎根生长?当诗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时,文学艺术如何再度达成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这些问题往往被正统的语言学家忽略。
鲁枢元力图跳出结构语言学的框架,发现主体生命在言语活动中的律动,进而探讨人类对于语言的突破与超越的
动画电影剧本是以视觉性语言讲故事的剧本形式。本书将设计理念纳入剧本创作理论中,围绕剧本创作与角色塑造的关系展开,讲述了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塑造动画角色的方法。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动画剧本创作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适合作为动画电影剧本写作和动画角色设计从业者与爱好者的参考书。
本书包括名家访谈、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作品批评等常设栏目,以及专题“声音与影像:跨媒介文论”。名家访谈栏目将推出张晶、张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艺学领域著名学者对美学与诗学、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观、以及文学理论知识学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反思。中国文论栏目包括对汉字之诗兴、朱熹的“平淡”理论、清末翻译家群体的文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
本书立足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基本问题, 以批评的目光, 从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历史观、翻译定位与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翻译价值的把握、中国文学外译中的异质性问题、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的审美维度、文学翻译的生成性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译接受、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外译、译研互动与翻译主体的探索、翻译主体的选择与坚守、文学外译与中国作家的新生命、文学翻译批评事件与翻译理论建构等多重维度展开理论探讨, 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 就中国文学外译涉及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批评性研究。
本书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入手,研究的问题既是文学,更是美学理论著作。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自然说这两种层面,并用美学的视角看文学,于文学之中发现美。书中童庆炳先生认为: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美学视角,应当是文学活动的美学视角,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活动”。这些观点
本书涵盖了中西文艺理论、文论史,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钱中文的文学理论研究,西方现代性,西方现代性批判等议题,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理论修养。本书呈现了作者从文艺理论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学术轨迹,推进了中国学界对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中国当代文论、美学、文化理论研究的现状,能够促进我国的文学与文化的理论研究、批评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