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地理学科为媒介,集STERM中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内容的集成,它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我们展示数字时代背景下学科教育的变革与实践。从课程的理论渊源、现实背景和未来需求的角度入手,构建了课程内涵与特征、过程与策略、成效与影响,并在真实问题情景下多视角、多维度的开展探索式案例,动态的传递、传承和创新。全书以多元化的方式将地理核心素养与内在成长动因联动并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地理相关的知识。
松烟镇是黔北古镇之一,历史较为悠久,又是余庆县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但是,镇内许多珍贵的文物,独特的文化等无志书、史料记载。本书作者历时两年多时间,收集、挖掘、抢救松烟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编著《松烟古镇拾遗》,共六个章节。第一章:松烟古镇的变迁。第二章:松烟古镇遗迹。第三章:松烟古镇的文化。第四章:松烟古镇遗事。第五章:松烟古镇遗人。第六章:松烟古镇遗物。本书是进行爱国主义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辅导读物,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是四川师范大学“近代中国边疆研究”书系之一种,汇集近代边疆史研究重镇四川师范大学重点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本书紧扣学术前沿热点,把握中外中国边疆史研究动态。既从政治上探讨历代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不同政策,也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往来予以史实考证;还对历代边疆学人与学术有生动的历史考察。从史实和学理上,系统、立体地呈现了历代中国所经历的边疆巨变,政、学两界关于发展边疆和改良边政的各种努力,晚近以来中外学界的中国边疆研究情况。其中所收录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已在相关期刊公开发表,具有相当的专业性
本书选取、整理和收录了部分与黄河郑州段有关的地方志和二十五史等典籍中的史料。所涉地区包括郑州市下辖的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和中牟县等黄河沿岸区县市。收录的史料,按照内容可分为水系、漕运、治水、堤防、灾祥、名山名胜、人物、战事、艺文、碑志、城池、建筑、交通、疆域、沿革、滩地等。这些史料真实反映了古代黄河郑州段及其沿岸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宗教信仰、自然灾害、治河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再现了鲜活的黄河历史,以期对学界研究黄河郑州段有所裨益。
本书是一本关于黄河的综合性、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黄河约3亿年的地质地理史开篇,讲述了现代黄河面临的水资源、洪凌泥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工程方略,包括黄河干流水沙综合调控的七库骨干工程体系,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绿色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对未来智慧黄河的憧憬,还从历史文化视角探讨了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读者图文并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黄河过去、现状与未来。本书内容突出黄河的新变化与高质量发展,集自然、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为一体。
明代以降,来渝民众为维系家乡关系、建立商业秩序纷纷建立会馆,其中八省移民所建的会馆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八省会馆不仅是一个地域组织,更发展成为拥有实际馆址、掌握地方权力的综合机构。清至民国时期,八省会馆不仅在协助本省民众营生、调解民众纠纷、制定商业经营规则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活跃于保甲、厘金、育婴、赈灾、办学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八省会馆其自身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出省客长的选举条件、会产的争夺等,导致会馆与民众、会馆与会馆、会馆内部不断产生矛盾纠纷,威胁会馆发
作为专门研究过去的学问,历史学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基于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于2016年面向全社会开设了“丝绸之路系列公益讲座”。该系列汇聚了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著名的海内外学者。各讲稿经整理后集结成册,内容涉及丝路研究的历史、考古、宗教、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了解丝绸之路的入门好书。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辑。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9篇,书评2篇。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辑。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2篇,书评1篇。
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