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科技的支撑、制度的保障,更需要生态价值观的指引和导向。本书基于“场域一惯习”视角,遵循关系思维模式,从农民惯习与农村场域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农民生态价值观的养成逻辑与培育路径,力争为农民生态价值观的现实培育提供一种路径参考。
本书是陈中飞及其团队成员的成果集锦。本书以当前的生态环境为现实依据,采用理论和定量分析法全面介绍环境问题的驱动因素、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及环境治理的有效策略。全书分成四个篇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环境问题的生产性诱因识别,环境问题的非生产性诱因识别,环境问题引发的经济效应和健康成本分析,环境问题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何借助制度建设、环境规制、交通管控和绿色金融政策措施降低环境问题的负面效应。基于此,提炼适合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经验。
本书定量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格局,描述了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及结果。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从自然环境特征与景观格局演变、地区环境地质敏感性评价、生态环境胁迫分析、社会调控能力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受损空间分析以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从多个视角系统展现了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构建的必要性。
本书介绍了臭氧层、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然后从环境管理角度梳理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公约及修订进程、国内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讲述含氢氯氟烃(HCFCs)在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行业中涉及的工艺环节、主要替代技术、减排防漏技术等,并针对HCFCs的循环利用环节,分析总结HCFCs回收技术、再利用技术。最后对管控氢氟碳化物(HFCs)提出管理建议与应用展望。本书可供ODS、臭氧层保护、环境保护与管理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环境工程、环境保护
本书首先着力于“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新理念下的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相关问题分析: 一是对跨域环境治理、环境多元治理及环境治理模型机制等方面现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二是对环境治理理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述; 三是对新阶段环境治理机制选择和判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将“跨域”作为具体研究背景, 将“治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将“机制”作为研究的关键核心, 对现行的单一环境治理机制进行考察, 对新阶段转向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机制进行判
本书以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生态-经济-可持续性”的主线,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及其与人类发展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一篇绪论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篇论述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自然资源极限之争与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稀缺的透视。第三篇论述自然资源生态原理,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人类作用与适应、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及其代价换算。第四篇阐述自然资源经济原理,涉及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自然资源配置和自然资源价值重建与自然资源资产。第五篇
21世纪以来,社会责任投资中各类议题被归为环境(E)、社会(S)和治理(G)三类,ESG成为全球商业热词。国际投资机构纷纷将ESG纳入企业经营评价准则,但“洗白”“漂绿”等问题的持续存在使得ESG信披和评级的可信度与价值受到质疑。本书将ESG与企业合规管理相融合,聚焦中国企业ESG合规管理实务中的重大前沿问题,汇聚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观点,旨在为企业提供价值创造型ESG合规管理的“金钥匙”,助力投资者炼就识破ESG虚假信披的“火眼金睛”,同时也是ESG实务工作者的指南。
本书从“块状治理”模式带来的“逐底竞争”、“污染避难所”等问题出发, 总结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即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此为基础, 分析了多元参与的突破点、路径、难点及解决方案, 完整的论证了如何形成权责与利益相匹配的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本教材按照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的工作岗位设计学习项目,按照工作种类设计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由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课程思政3部分构成。教材由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岗位分析、灌溉水水质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农产品产地空气监测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5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设3-4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以1-3个技能实训项目为核心确定知识点和思政内容。
本书由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到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再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适宜性分区-限制性分类-适应性分等-警示性分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资源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试图为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