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水污染控制技术前沿发展和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多种生活污水新型处理技术及一体化设备,重点剖析了生活污水新型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站脱氮除磷协同提升技术、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活污水纳污河道生态净化技术和生化/物化技术一体化设备。作者针对生活污水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采用新型处理技术及一体化设备降解水环境中传统污染物及新型有机污染物,并且通过光谱学、质谱分析等手段识别污染物中间产物及降解途径,论证了应用物理、化学、微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本书围绕饮用水砷污染控制难题,深入总结了砷污染化学、砷毒性效应与毒理学、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机制、砷污染状况、饮用水除砷方法等国内外最重要、**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系统著述了作者近20年在饮用水除砷方向上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成果。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与使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课题。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径,本书内容集能源行业趋势前瞻性、碳中和路径建议及实践、叙事趣味性融于一身,聚焦数字和电力电子技术融合对能源行业的推动作用、能源行业的技术趋势洞察、各行业的碳中行发展路径、优秀企业的碳中和故事以及各个区域的新能源发展路径和模式。
《典型矿业城市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以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矿业城市——攀枝花市大气为例,运用地球化学、矿物学、环境科学、大气环境化学,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技术、激光粒度仪、离子色谱、热/光碳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现代分析方法对攀枝花市大气颗粒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大气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以四川盆地为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在大气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解析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四川省2004~2020年污染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污染气象特征,对四川盆地三大区域的颗粒物进行了采样监测,并分析了其质量浓度、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碳质组分和无机元素等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PMF)分解模型分析了PM2.5化学组成特征谱和来源贡献,并在四川省“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污染减排成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减污降碳协
川西平原及若尔盖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归趋的影响,着重解析了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磺胺甲*唑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川西平原土壤腐殖质介导磺胺嘧啶光解过程及其影响机制、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典型农药吸附及迁移行为的影响机制、若尔盖牧区土壤有机质更替研究—基于典型分子标记物、土壤有机质/Cu2+对若尔盖牧区土壤吸附典型抗生素的影响和若尔盖牧区土壤腐殖质对典型抗生素光解过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监测与安全生产、水处理常用机械设备的维护、污水处理各单元的调试管理、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系统调试管理、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调试管理、污水处理厂调试案例、污水处理厂常见问题解析。本教材编写规范,具有适时的先进性和较好的教学适用性。教材突出实用性,同时教材辅以练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的培训用书。
空气污染防治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也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书针对空气污染防治管理的客体属性、主体关系、治理路径、政策组合、组织构建等内容,以“合力生成”为线索,以“管理创新”为落脚点,以“清晰可读”为展现形式,紧紧围绕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时代任务,评价我国现有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提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管理改进建议,探讨建立“五位一体”的空气污染防治管理政策体系,为建设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库”力量。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健康问题突出,大气污染问题更是威胁着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其中VOCs的污染是对大气环境非常重要和常见的贡献者之一。本书结合我国大气挥发性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了我国大气挥发性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全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绍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的演变、源解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暴露与人体健康效应等问题;第2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来源解析;第3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化学过程与机制研究;第4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在矿物界面的迁移转化机理;
本书分为政策篇、科学篇、产业技术篇、大众篇四个章节, 分别介绍“碳中和”的背景、学术理论、产业实践、技术创新等系列研究和实践案例; 继而通过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权威研究机构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行动方案所做的详细分析, 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为学界、产业界、经济金融界提供“碳中和”理论与实践案例, 并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