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有初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水肥耦合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水肥耦合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适宜的水肥耦合区域、DSSAT-CERES-Maize模型模拟。本书密切结合我国内蒙古东部区的生产实际,对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的春玉米生长及土壤水肥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利用田间试验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探索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和土壤环境影响效应,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为膜下滴灌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本书主要介绍了典型化学调控制剂在农业节水和农业污染防治上的作用理论、技术模式和相关实践工作。全书分为基础知识篇、技术原理篇、模拟模型篇和示范应用篇四大部分,共15章,阐述了典型化学调控制剂的功能特性及其在土壤改良、水分调控和作物生理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原理,重点分析了多种化学调控制剂联合应用对土壤作物系统水分运移、养分利用和污染消减的影响效应及通用技术模式,构建并筛选了适用于化学调控制剂应用条件下的水分、养分和泥沙运移模型及作物生长模型,提出的技术模式在北京市平谷、密云、怀柔、大兴等区进行了示
本书系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农业水文、水资源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依托长期定位试验查明了主要农田系统的耗水过程、水平衡特征和节水潜力,构建了粮食作物、果蔬和景观绿地的耗水调控、精准灌溉、非常规水利用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评估了京津冀地区适水农业发展的中长期产粮能力和水资源效应,提出了区域农业耗水管理的理论框架与综合节水对策建议。
本书针对严寒地区特有气候条件下村镇高铁锰地下水、嗅味地表水、生活污水及内分泌干扰物畜禽养殖废水等污染问题,以建设节能环保村镇为目标,制备碳化稻壳、改性凹凸棒土,培养活性污泥、浮萍-藻类,并以其为载体,研发高铁锰地下水净化技术、高有机物高氨氮地表水净化技术、嗅味地表水净化技术、生活污水净化技术、内分泌干扰物畜禽养殖废水净化技术等。通过设计组合工艺,考察系统低温除污效能及其影响因素,优化运行参数,揭示反应机理。本书完善了严寒村镇水处理技术理论体系,突破了低温限制瓶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灌溉水资源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灌溉水资源配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灌溉水资源配置和种植结构优化系统的不确定性。本书针对农业系统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构建反映不同尺度特点的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模型,探讨各模型的解法,提出作物-渠系-灌区-区域多级灌溉水资源配置和种植结构优化方法与模型体系,探讨灌溉水资源配置及种植结构调整应对变化环境的措施及风险,对于加强农业水土资
加氧/增氧灌溉是节水灌溉领域新兴起的一项水肥气耦合技术。《加氧/增氧灌溉技术创新与理论探索》总结了研究者近年来在加氧/增氧灌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涵盖了加氧/增氧灌溉原理及装备研发、加氧/增氧灌溉水气传输特性及优化、加氧/增氧灌溉土壤湿润体内水氧变化特性、加氧/增氧灌溉对作物根际环境改善效应、加氧/增氧灌溉作物生理生长特性、加氧/增氧灌溉增产提质机理以及加氧/增氧灌溉主要温室气体产排效应等方面。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为十一章,包括农田土壤水分及调控、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灌溉系统规划设计、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农田排水原理、农田排水技术、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灌区管理、灌溉排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等内容。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灌溉排水的经验和成果,突出了灌溉排水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知识,体现了水利与农业结合的特色,充实
本书总结了研究团队近20年对关中灌区主要粮食 作物在灌溉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主要作 物水分亏缺响应与非充分灌溉制度,作物蒸发蒸腾量 测量方法,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 模型,夏玉米农田SPAC系统水热传输与动态生长模拟 ,冬小麦水分产量效应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产量响应模 拟,冬小麦水氮产量效应、产差与灌溉预报,灌区主 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研究,泾惠渠灌区地面灌溉 农田土壤水氮时空分布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泾 惠渠灌区地面灌溉技术参数与田间工程技术,泾惠渠 灌区地下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