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全军部队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学懂弄通做实。本书旨在将此作为使命任务,从学习角度出发,用理论的“金钥匙”解决官兵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部队理论武装添砖加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全军上下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推向高潮,产生了一批优秀理论成果,对官兵理论武装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从实践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成果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需要有情怀、爱家乡、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精英回流和主体带动。其中,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尤为重要。乡村精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推动力,理应补位乡村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乡风文明重构等领域缺失的主体,成为未来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 基于此,本选题着眼于创业研究前沿,回应现实关切,立足国情农情,发掘中国经验,遵循“资源特性-模式选择-绩效差异-助推效应-路径优化”理论框架,识别“离乡”与“返乡”的动力机制、
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领会新时代思想理论实践创新的前沿问题,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新时代新思想前沿问题研究》。书稿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理论和实践重大时代命题、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阐释,用心回答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脉络,用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越走越好的重要课题,用心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永恒主题问题。既涵盖了党的重大理
本书意在厘清清末思想界民论的历史演变及相关的思想争议和理论分歧,呈现传统民本思想转换的轨迹。清末思想界民论的形成,是在近代国家观念由产生到不断深化,近代国家建设由民众认同、政府合法性遭遇质疑到国家制度设计的选择三个阶段依次推进的历史背景下不断走向成熟的。相对于传统民本思想,近代民论的本质是赋予人民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思想家们提出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的主张,并提出君民共治、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制度方面的构想,乃至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系统理论主张。清末思想界民论涉及到民族认
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会有哪些影响?
教育是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改善生活的?
为什么许多人都滞留在与他们的父母相同的社会阶层?
当人们的社会阶层固化在底层或顶层时,社会流动性的缺乏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落在后面的人无法施展才华,精英阶层也越来越脱离社会,他们对那些有利于改善社会其他阶层的事务漠不关心。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最低的国家,本书分析了多年来英国社会流动性变化的前沿研究,中小学与大学在创造更公平的未来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拥有丰
本书包含的十个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冲突性特点,适用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治国思想、公共领导力、政府运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共伦理、公共政策、政府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城市规划与发展、政府公共关系、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管理、等相关主题教学。本辑在案例后面附有案例点评,点评人中包括案例使用教师、案例亲历者、案例调研参与者、案例作者等,为授课教师、学生以及读者提供了专业的分析视角和深刻的阅读指导。
本书脱胎于在北大开设的儒家政治哲学课程,经三四年的沉潜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学中诸多核心范畴,对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袭/禅让、那县/封建等关键词做了长镜头式的全景厘清,通过制度史和观念史的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历代思想家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与平等、正义等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展开了深入对话。 全书由“天、天命、天道”“仁者爱人”“人性与民本”“权力与疆域”“感与教化”“差序与平等”“勇敢与复仇”七部分组成,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何以“阐旧
周秦之变是古代中国最深刻且具有深远世界影响的大变革大转型,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国家建构事件之一。本书基于历史政治学路径,充分占有相关历史文献、考古文献和政治学文献,全面系统地探究周秦之变的历史起源、历史过程、主要机理、历史定位和世界意义,描绘了公元前1046年至前87年中华国家和文明伟大转向的史诗般历史图像,呈现了全球史、世界政治发展史、中华文明演化史、中华国家演进史等四重视域下的周秦之变,揭示了周秦之变对于中华国家演进、世界官僚制演化、人类国家形态发展、现代国家建构、东亚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
本书对英美的法律文书写作情况作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包括写作格式、规范、背景、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对于我国有关部门及工作者的法律文书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书旨在以卢梭、马克思与当代人的生存境况作为线索,分析现代性的政治规范从一开始就隐含的危机,以及这种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思想史的事件。在本书中,卢梭与马克思将作为现代性不同阶段的思想家之代表,以其批判呈现哲学之界限,以其理念勾勒哲学之责任。本书通过分析卢梭针对启蒙主义“不合时宜”的批判,探究现代性与政治伦理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解读马克思“扬弃”哲学的激进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在现代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实现,理解现代性危机对传统价值话语的挑战,以及这种挑战所引发的哲学的自我否定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