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教授是当代最主要的五四讲述者之一,他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学术追求融入五四研究,不仅将五四视为中国 20 世纪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将其看作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学术话题。作为“五四研究”三书之一,本书偏向陈平原教授的“有我之学”,它并非立论谨严的史著,追求的是能够“具有某种内在精神力量”。本书共分五辑,并有附录。文章长短及体例不一,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答问部分夹杂个人阅历与感受,明显带有主观性。可即便是专业论文,也都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互
本书以产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产业工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创新创造、就业质量、城市融入等问题进行学理化研究,对成都、青岛、宁波等地区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践进行梳理总结。
本书以法团主义为理论视角,以1945年至1949年间武汉和杭州的工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国共内战时期城市工会利益组织化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整合功能。城市工会的利益组织化方式符合法团主义要求的体制内的纵向建构,但这种纵向建构模式并非固定化和制度化,由此引发工会组织在重建与整改过程中大量的权责边界纠纷与利益纷争。战后的城市工会未能建立起利益代表的层级秩序,以致其也并不具备充分的组织凝聚力和组织权威。战后国民政府建立的工会体系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法团主义模式的社会组织体系,而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
本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战略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实施,男女同行科技强国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性别特征和时代特色。党和国家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成长的政策密集出台,地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政策不断落地并打牢根基。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为为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发挥“半边天”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将“营造促进女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使命”的工作扎实推进。妇女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贡献率不断攀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她”力量。同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乡村振兴的意义和要求;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乡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农村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文明的概念;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书基于“嵌入性”概念和理论发展脉络,建构了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新的分析框架——城市嵌入性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城市嵌入性包括城镇劳动力市场嵌入、城镇社区嵌入和城镇文化嵌入三个方面。这一分析框架强调,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并非简单是个体对经济社会收益的理性追求,也并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结构和制度安排,而是取决于个体条件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结果。
19世纪末期自行车引发了一场革命,改变了世界。得益于自行车及骑行,女性得以走出家庭,接受教育,争取一系列平等权益。自行车运动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女性因这项运动逐步建构“新女性”身份,在此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束缚逐渐解除。 《自行车改变的世界:女性骑行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女性骑行的历史。作者不仅关注那些高水平的自行车赛事及骑手,而且着重讲述了女骑行者及其团体的故事。本书展现了自行车运动的女性力量,以及多位女骑行者如何承受巨大压力,坚持骑行。在这本充满女性荣耀瞬间的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女性
本书利用清代南部县、巴县档案,对长期以来处于“失声”状态的清代下层女性群体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亲属关系与人际往来、家庭地位与社会处境,以及地方习俗观念和不同的基层社会势力给下层女性的人生带来的影响。同时,本书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清代的两性关系、家庭矛盾、阶层对立和司法公平等问题,力图生动、客观地呈现清代下层女性群体的历史形象,探讨清代社会阶层、性别观念、官方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女性的自我觉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界对清代下层女性的认知,使其与中上
本书分为6章,首先以石油企业的发展概述为基础,分析了石油企业宣传工作的内容,系统阐述了石油企业全面开展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并且总结了石油企业宣传工作开展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石油企业宣传工作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思路。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作者的研究视角既理性客观,又不乏感性,在呈现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整体的女性主义发展特质时,也呈现出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代表性人物的人生与理想。通过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为追求与创造更为和谐、美好、文明的未来所做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