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地方高校促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运行原理、发展现状和构建路径的研究著作。本书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及各自对接服务的乡村为调查对象,辅以国外高校在推动乡村建设方面的经典案例,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案例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从理论与实证的维度对地方高校促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前沿。由学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实践案例、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等6个部分组成。学科发展主要介绍国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势等内容。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介绍。研究方法对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案例研究等进行介绍。实践案例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主要典型安全进行介绍。研究前沿
能力提升对农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书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按照能力识别能力评价能力与绩效能力提升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农民合作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资源整合能力、内部治理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服务带动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
本书指出乡村发展的本质以及乡村发展挑战在全球的普遍性——即便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也仍在通过发展战略和专门政策持续地关注、支持乡村发展。在此基础上,本书以乡村经济和乡村金融为主线,探讨和解答了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发展中一系列根本和重大问题:乡村振兴到底是要振兴什么?乡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吗?什么是乡村金融?与农村金融有何区别?乡村金融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是什么?乡村金融难在哪里?乡村金融发展可以完全靠市场力量吗?乡村金融改革要怎么做?另外,借鉴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发达经济体乡
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把土地盘活起来、让农民富裕起来,是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也是新时期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农村闲置土地,是万亿规模级的沉睡资产。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闲置土地政策研究的总结性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六篇、十七章,运用文献计量研究、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并对农村闲置土地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政策整合研究,为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土地政策创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书从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入手,通过拓展低丘缓坡山地区域小尺度地理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精细计算理论和模型方法,对云南省批准实施的80余个低丘缓坡山地开发项目区以及典型样本区——大理市低丘缓坡开发区,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和实验模拟,研究设计提升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开发模式和管理机制,为构建云南省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开发管理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为我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以市场分割、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及绩效的关系为主线,以桃产业为例,从点和面的维度、横向与纵向的视角对桃产业进行“麻雀式解剖”。
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是近代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潜力,也影响着普通民众的身份认同与生活秩序。本书以近代中国东北森林的资源利用与产业秩序为主要议题,尝试将该地区的林业问题置于跨国史和近代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多元、立体、综合的考察。书中通过探讨近代中国东北森林产业化的思想资源、制度设计、利益冲突、机构运作、权属纠纷、市场秩序等内容,思考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森林治理与产权嬗变、边疆危机与国家转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三产融合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为切入点,从理论分析、指标测度、影响因素以及国际经验等角度探讨它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溢出效应,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研究表明:(1)农村三产融合是一种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模式,改造传统农业的实践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三产融合;(2)农村三产融合既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又会促进农业分工的深化和农业产业链的整合;(3)农业产业化与专业化、
土地财产权是农民最大的财产权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构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土地产权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中国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极度复杂的问题,三块地改革试点中也反映出了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本书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如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这既是农村土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