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主要讲述百年红色戏剧的发展历程及时代启迪。红色戏剧是反映中共领导的革命历史斗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戏剧作品,呈现内容上强调革命化和现实化,表达形式上倡导简洁化和直观化,服务对象上符合阶级性大众性,作品质量上要求思想性艺术性,从而达到统一民众思想、汇集民族力量、引领时代精神、展示国家风貌的演出效果。百年红色戏剧发展历程,起始于关注宣教的作用,拓展到倾向传统的延续,升华至追求艺术的魅力,体现了走向成熟的趋势。红色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在时代变迁过程里孕育而生,在社
全书精选六部戏剧经典,剧目范围从古希腊一直到二十世纪,堪称一部浓缩的世界经典戏剧导读。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带着哲学问题意识进行文本细读。聚焦戏剧的核心段落,引人入胜地讨论了诸如命运、幸福、爱情、人生意义等永恒主题,让读者在感受戏剧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哲学思考之乐。
《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以声乐演唱为基底,以舞台表演为导向,对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展开论述,介绍了声乐演唱艺术概述,引导读者对声乐演唱的发展有所了解;详细论述了声乐演唱的生理机制,试图厘清演唱中呼吸、发生、共鸣、换气机制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声乐演唱唱法,介绍了美声、民族、流行和其他唱法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声乐舞台表演,为表演中的台风、选曲、排练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基于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实践,阐述了歌剧、艺术类歌曲、民族声乐作品表演与实践方面的内容。
本书在概述歌剧世界的台前幕后,介绍从巴洛克时期到现在最著名的歌剧,讲述歌剧音乐领域的许多轶闻趣事,包括歌剧是何时何地产生的、歌剧院在过去和现在有什么区别、歌剧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宋元戏曲史》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戏曲发展史的论著。全书共十六章,以论述宋金元杂剧的渊源、戏剧文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主,兼及曲调和演出,对宋以前、元以后的情况及元代的南戏也附作介绍。该书考察了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收入此作时改名为《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最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9月出版,本次出版选用商务印书馆1933年3月国学小丛书系列版本为底本,封面亦
马丁·普科纳在《戏剧理论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戏剧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旨在建立戏剧与哲学之间的新关系,挑战传统观点,并提出戏剧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论点。 第一章是柏拉图对话的诗学。 普科纳分析了柏拉图如何通过其对话录,如何使用戏剧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录不仅是哲学探讨,也是戏剧作品,其中人物、场景和情节的构建都服务于哲学问题的展现。作者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三种戏剧范畴,总结了柏拉图的戏剧诗学。 第二章是苏格拉底戏剧简史。 本章回顾了以苏格拉底为
市场是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1949年以前上海戏剧业,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市场,处于历史性的繁荣状态,而孤岛时期(1937-1941),则是此繁荣状态的顶峰和尾声。本书选取了上海孤岛时期京剧和话剧领域的几家大型演剧团体(黄金大戏院、大舞台、共舞台、移风社、上海剧艺社、绿宝剧场)进行个案研究,旨在通过它们成功的市场经验,探索市场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本书基本结论包括:一、市场有助于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二、市场有助于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三、市场有助于提升政治宣传效果;四、市场有助于提高戏剧文化品位。本
《月明云淡露华浓——岳美缇艺术传承记录》是“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内收《占花魁》二出、《玉簪记》四出、《牧羊记》一出、《狮吼记》二出、《牡丹亭》综合谈等内容,并附岳美缇老师个人撰写艺术心得及曲唱相关访问,以及岳美缇老师艺术年表及传承剧目表。本书是由岳老师总结并分析她的表演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是传承人第一手的体会与感悟。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剧目为中心,聚焦于剧目的前世今生、传承脉络,发掘昆曲这种艺术形式附着于人身上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着力体现“戏以人传”的复杂性。
本书由文选、剧选、诗选三部分组成。文选收录了作者关于戏曲理论研究的一些文章,剧选收录了《海陆缘》《青萍剑》《合银牌》《琵琶记》《刘青提》,诗选收录了作者100多首诗词。
《华服霓裳——京剧戏服探秘》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华服霓裳——京剧戏服探秘》以京剧戏服为例,以穿戴规制为故事,深度挖掘中华文化中所蕴藏的“礼”,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探究华服美的文化内涵。本书内容包括:京剧戏服概述、最尊贵的礼服蟒袍、非正式场合装束、适用人群最广的褶子、官员的制服、战士的铠甲靠、便于骑射的箭衣、简洁利落的短款衣、源于清代常服的裙裤袄及旗装、仙道神佛的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