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基于翔实的野外观测、机理过程模型模拟、机器学习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探讨了近40来年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系统生长发育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并针对粮食作物如何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何时、何地需要更换新品种、未来品种应具备何种优良性状等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措施,以及如何实现农业保险产品的智能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系统地论证,提出了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粮食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本书介绍了稻瘟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稻瘟病菌的危害特点、病害循环、防止措施等,同时概述了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过氧化物酶体蛋白MoPex1调控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阐明了过氧化物酶体蛋白MoPex1调控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和糖基转移酶蛋白MoGt2调控稻瘟病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系统解析了MoGT2在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菌落疏水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的作用,阐明了MoGt2调控稻瘟病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的分子机理。介绍了转录调节子MoSom1磷酸化位点Ser2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作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内容包括作物病害症状、病原物、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深对农作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病害的变化动态,防止新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同时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完善病害的治理对策,提高现有的防治水平,开辟防治病害新途径。本教材由绪论、植物病理学基础(上篇)、农作物病害(下篇)、附录和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上篇分六章,分别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原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所致病害的
本书通过大量图片介绍了核桃15种病害和34种虫害的症状、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与病虫害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核桃园常用农药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核桃病虫害周年防治历。
在全面调查江西外来入侵物种的基础上,本书根据江西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的结果,将野外或者室内拍摄的江西省主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生境、叶、花、果实等主要照片汇集成册,制成这本识别图鉴。本图鉴照片力求精美、特写清晰,以期为从事相关植物研究、农林业生产提供更为准确的鉴定依据,并且提高其他读者的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认识。本书共收录江西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共14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37科87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其它被子植物共139种。描述了植物形态、物候、分布和入侵等级,并提供了精美的植物特写图片。
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地区抗旱、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的约束性,探究变化环境下干旱评估机制,识别干旱约束下的生态联动响应关系,分析并总结生态干旱概念,构建生态干旱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干旱与生态约束下的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抗旱应急保障技术;研发城市旱灾风险评估、应急供水方案和雨水利用方案及城市抗旱应急预案制定关键技术;设计城市、生态区抗旱应急混合动机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全景式应急流程,建立宏观-中观-微观协同应急研讨决策模型,最终提出面向重点生态区与城市抗旱应急保障管理措施及技术,为我国生态干旱概念及评
本书归纳总结了最有可能引起流行病和全球灾难的微生物特征,回顾了真菌界造成的全球灾难性威胁,深入分析了青蒿素耐药性疟疾的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防止传染病的暴发演变为灾难性级别、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阻止疾病传播,以及低收入国家如何应对灾难性风险的思路和方法,并引发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否带来灾难性风险的思考,进而倡导公私合作以缓解灾难性生物风险及其影响。本书从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角度解读了全球灾难性生物风险,为对此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基于事实的思考框架。
本书共分园艺昆虫识别、园艺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科学使用农药、园艺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测报和综合防治方案制定、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5个项目,项目下设26个任务。同时,教材邀请了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编写,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尽可能满足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